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操千曲而后晓声
发布时间:2023-12-13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说,练习千首曲子之后才能通晓音乐,观看千把宝剑之后才能识别剑器,表达了实践的重要性。这句话原是作者刘勰关于提高欣赏者艺术修养的一种比喻说法,诗文欣赏也必须有一定的认知积累和艺术修养,如此才能真正欣赏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古语,意在强调考察识别干部,需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注重干部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的担当作为,旨在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实践。这启示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善于从实践和积累中总结经验、感悟思想、凝聚力量。


  “操千曲”“观千剑”只此六字,体现实践之要义。“操”“观”作为动词,强调了实践性,“千”作为副词,体现了过程性,即从零到一,从一到十,再由十至百,由百至千的积累,“晓”“识”有通晓、识别之意,承接着过程与结果,“晓声”“识器”表达了结果性。这句话首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操千曲”“观千剑”,实际行动是前提条件,其次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即“千曲”“千剑”,唯有“量”的积累方能达到“质”的变化,但想要实现“晓声”“识器”,前提仍离不开“操”和“观”。因此,这句话更侧重表达了实践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古往今来,人们对实践有着种种讨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陆游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必须躬亲力行,强调了做学问要耕耘实践。据《山海经》记载,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帝王,他因关心人民疾苦,尝试各种草药,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医采药,历时长久编写《本草纲目》,他有次亲自服下曼陀罗,发现具有麻醉作用,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司马迁著《史记》,在写到魏国历史时,传说秦国为灭掉魏国,曾引黄河水淹没魏国都城大梁,他亲赴当地考察,经过多方调查取证,最终证实了这一史实。他们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给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在上述事例中,不难发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也只有发现问题后积极实践,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一“操”一“观”谓之实践,千锤百炼得到的都是硬功夫。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悠久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万里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宏伟建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都江堰两千多年来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以特有的钟灵毓秀孕育了两岸运河文化;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伟大发明创造,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历史反复证明,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来改造世界,从而创造新的事物、新的价值。


  “千曲”“千剑”,乃持久积累,是至千里的跬步。荀子《劝学》篇有云:“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朝诗人杜甫认为,只有博览群书,落到笔下,运用起来才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成绩的取得,都需要长久的积累与沉淀。司马光19年专注修史,最终著成《资治通鉴》;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成《红楼梦》;王羲之勤勉练字,洗笔成“墨池”,被人誉为“书圣”。想要有所成就,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就阐明了这个道理。


  细心观察,自然界也懂得叠加渐进、韬光养晦的道理。历史上,文人墨客多喜竹。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毛竹的品质令人赞叹,在最初几年里生长缓慢,默默无闻地扎根,积蓄足够的生长力量,待到时机来临,便迅速生长,直插云霄。夏天蝉鸣,意境悠远。蝉在地下一般潜伏3年、5年,最长可达到17年之久,而真正在地上的日子却寥寥无几,通常在两三周,不超过三个月。黑暗占据了它生命的大多数时间,而漫长的“隐居”终将迎来光明。蝉也因此在我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寓意和美好象征。这两个例子,表明了厚积薄发的力量和固本培元的作用。事实证明,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积月累的坚持。


  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的重要法宝。我们党之所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并用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伟大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在探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是在长期革命战争和经验积累中概括形成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依靠顽强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伟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中国“天眼”、“墨子号”量子卫星等国之重器频频“亮相”世界,无数科技工作者实践探索、攻坚克难、默默奉献。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伟大而光荣的事业,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草鞋书记”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为百姓造一片绿洲;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坚守担当,创造了防沙治沙的典型,在荒原上筑起了“绿色长城”;白洋淀碧波荡漾,“千年秀林”绿意盎然,雄安新区热火朝天,一座现代化新城“破土萌芽”……伟大的成就,莫不来源于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锲而不舍的辛勤努力。“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将功夫花在平时、做在经常。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相互融合、叠加渐进的过程,开展各项工作应当注重在实践中积累,于积累中运用,推动融合创新向深度发展,努力形成“工作闭环”。当前,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用好调查研究,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推动走深走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长成才就像树的年轮,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党员干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要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在一次次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练好基本功、有用功、务实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所有成就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都是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结果,越是国之大计、长久基业,越需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一件一件抓落实,把功夫下在平时,积小胜为大胜。唯有以苦为舟、以勤为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方能破茧成蝶、向阳而生。相信千曲弹罢,千剑操过,“中国号”巨轮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金湖县委组织部 马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