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4-02-29   来源:人民论坛网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一论述强调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推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善治,关键在党。立足新起点,各级党组织要坚决扛责尽责、敢为善为、干事担事,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大胜势,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加强组织建设,让战斗堡垒更加有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单元。只有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要打造过硬支部,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加快村级阵地升级,推动党群服务中心“门常开、人常来、活动常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建强头雁队伍,选优配强政治靠得住、群众信得过、工作过硬的党组织带头人,结合重点任务和个人特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常态化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全面提升强村富民本领和专业知识素养,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雏雁紧随的“雁阵效应”。


  发展特色产业,让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产业是振兴之本、强村之基、富民之源。做优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我国幅员辽阔、乡村广布,各村人文风貌、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选好“路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引导更多涉农项目、社会基金有序投入,促进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同时,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基础上,主动借助互联网先进技术,依托“党建+电商”模式,让“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更好突破发展瓶颈、解决现实难题。


  汇聚乡土人才,让智力支撑更加强劲。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长期以来,人才短缺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愿景,将宏伟规划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拓宽渠道“引”,打破“本地选、选本地”的传统观念,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主动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围绕高效农业电商物流等领域,推行周末专家、候鸟聘任、线上指导等模式,实现“技术研究在城市、产业发展在农村”。对症施策“育”,发挥“乡愁引力”,深挖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等本地乡土人才资源“富矿”,实施“个性化”培育计划,用好税费减免、土地支持、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让乡村的机会吸引人、环境留住人,推动更多“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大展身手。


  提升治理效能,让乡村生活更加和谐。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乡村治理工作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事关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整合社会资源等方式,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切实把组织引领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环节、全过程。要坚持人民至上,充分调动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畅通村民诉求表达通道,营造民事民议、共商共讨、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推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旗帜下,齐心协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刘鑫、李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