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特别是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要聚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厚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之基。
深化人才体制改革,筑牢人才汇聚“强磁场”。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建立既有特色又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是引进、留住、用好人才的关键。完善人才体制机制。优化“一揽子”人才政策,分类实施人才认定、评审、评价、激励制度改革,试点开通“举荐制”“自主评聘”“以赛代评”等绿色通道,开展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聘”或“旋转门”机制探索,不断扩大高端人才有效供给。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发布重点领域引才需求清单,通过实施“揭榜挂帅”“人才创新联合体”等联合攻关方式,破解阻碍产业链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大对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重特大产业项目支持力度,引导其通过汇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建立人才积分贡献评价体系,将“真金白银”的支持与人才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业绩等有机衔接,建立覆盖人才供给主体、引育主体和使用主体的奖补体系,向用人单位主体充分放权,提升企业自主引才积极性。
创新人才引育平台,激发人才发展“能量核”。人才成长需要平台,创新创业需要沃土。要着力建设具有全球感召力的科创平台,以“高能级”平台激发人才“裂变效应”。推进“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编制产业链“人才地图”,试点区域人才政策“互动互享”“联培互认”机制,简化职称评审流程,制定新型功能区和产业园区专项引才政策,多维度布局引才矩阵,催生更多“人才硅谷”。打造“科创飞地”协同创新模式。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工作原则,依托离岸“科创飞地”深度链接主要一二线城市创新资源,加快导入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等高端资源,推进离岸飞地与本地孵化器双向联动发展,构建“异地研发孵化、本地产业化转化”协同创新生态链。实施“一镇一院一产业”工程。围绕各乡镇支柱产业技术需求,加快导入“大院大所”创新资源,通过对口引进一所知名高校院所、共建一个产业研究院、打造一个镇级科创中心、配备一名产业科技镇长团团员,将专家教授请到企业“家门口”,借助“最强外脑”提升企业“智造”水平,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打造人才成长“生态圈”。只有营造适合各类人才成长的一流创新生态,才能让人才干事创业“如鱼得水”“轻装上阵”。优化人才金融生态。成立“人才一号母基金”,设立创投引导基金和专项子基金,统筹“政府资金+社会资本”,通过“拨、投、贷、保、贴”五位一体为人才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解决方案,推动技术、资本、管理等创新要素与人才有效结合。优化人才安居体系。立足“近、中、远”三个阶段,坚持国际化、项目化、市场化筹措高品质房源,分层分类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发布“人才公寓热力图”,构建“实物配置+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模式,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类海外”国际人才社区,全力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区。优化人才生活品质。完善人才信息化全流程闭环服务,推动人才工作资源归集,实现人才“一人一码”多场景应用,推动人才政策“一键兑现”、人才办事“一站入口”、人才双创“一帮到底”、人才服务“一码供给”。建强“国际人才港”“英才会客厅”等人才阵地,提供子女入学、休假疗养、文旅休闲、交流培训等专属服务,打造一流营创环境和人才生态。
(无锡市锡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