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前,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也有更多新的期待。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须牢固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政绩观,俯下身子贴近群众、挑起担子融入群众,从“声边”走到“身边”,把百姓的“心上事”变成自己的“上心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揆诸当下,极少数党员干部不愿意深入基层、不擅长做群众工作,长此以往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奔赴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加稳定的工作岗位、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有质量的学校教育,等等,都考验着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检视着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前进道路上,越是任务艰巨、形势复杂,越要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当作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有效途径,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实践的起点。从“声边”走到“身边”,首先要俯下身子、迈开步子,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围绕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四不两直”、蹲点调研等方式,面对面询问诉求、心贴心征求建议,找准真问题、倾听真民声,多问问生活还需什么、常想想发展还要什么,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倘若只在办公室用“我以为”代替“你想要”,就难以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回应诉求。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虚心拜人民为师、主动向群众学习,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确保每项决策部署都能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问题找到了、诉求倾听了、办法想好了,关键还是在于落实。只有把“民生愿景”变为“现实图景”,走到“身边”才有意义、为民实事才能办好。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深层次、突出性问题,要区分主要矛盾和轻重缓急,对短期内能解决的,立行立改、即知即改;一时间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紧盯不放、狠抓到底。问题整改抓得实不实、为民服务效果好不好,人民群众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要广泛接受群众监督,逐条逐项确定整改措施、目标时限、责任人员,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解决问题实效检验为民服务成效,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