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支撑作用,以高质量人才工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拓宽人才引育“广度”,激发新质生产力“新动能”。人才引育是提升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始终坚持人才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聚焦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特色产业,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向高素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群体广发“求贤令”,吸引更多人才就业创业。落细落实培养措施和路径,因地制宜打造产业人才聚集基地,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主动嫁接优质资源,探索联培式、订单式校企人才共育模式,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推动关键领域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着力提升自主培养质量,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创新精品课程,强化人才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采用上门指导、实地调研等方式巩固教育培训成果,不断激活人才“内生力”,激发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挖掘人才资源“深度”,释放新质生产力“新红利”。让人才价值取得“最大值”,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的必要条件。人才工作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发展大局为重点,将不同类型的人才协同组织起来、密切联系起来,群策群力、集智攻关,共同突破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坚持人事相宜、量才授任,让学术造诣深厚、理论功底扎实的人才为发展和决策出谋划策,让科技成就卓越、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在特定领域发光发热,让专业本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在实际项目中发挥所长、大显身手。为人才搭建平台、提供舞台、丰富载体,以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为抓手,通过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等方式,激发人才“最大价值”,释放新质生产力“新红利”。
提升爱才敬才“浓度”,优化新质生产力“新生态”。营造浓厚爱才氛围是加快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的重要保障。始终坚持以一流的营才环境和人才生态,在“贴心暖心”方面下足功夫,不断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之基。强化保障激励,积极推行人才奖励“一事一策”“一事一议”等个性化服务,提供人才政策落实“一站式”服务,及时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帮助解决创业资金、安居住房、健康保健、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常态化开展走访座谈,及时收集梳理人才工作开展建议,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给予优秀人才必要的支持,着力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做好杰出人才典型选树、事迹宣传,凸显专业技能、创新创造的“含金量”,让人才在干事创业中收获更多成就感。
(宜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