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设限”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时,由于害怕遭遇挫折失败,使自己身心“佝偻”于“没有能力”“做不来”等自设的思想“藩篱”内,从而放弃了可能突破自我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遇总是垂青勇于竞争的人。”新形势下,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员干部切莫“自我设限”,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克难而成,真正把难事干成易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迎难而上,不因思维设限。“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按照经验做事,可以提高效率,但当事物发生较大变化,仍以旧观念旧模式应对新问题新形势,很可能会陷入惯性思维的窠臼,也容易滋生惰性心理、路径依赖,前行的脚步也会受到阻滞。思维是行为的先导,面对久拖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改革发展伴随的新生问题,党员干部亟需打破格式化、套路化的惯性思维,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全面辩证地看待经验,突破狭隘的局限认识。养成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认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宏观辨方位中明确站立点,在微观察实际中找准结合点,在纵向看发展中厘清变化点,在横向比差距中看到矛盾点,多视角宽领域分析问题,以思想认识的新跃升打开新局面。
知难而进,不因能力设限。知难而进,是一个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工作中总会遇到陌生领域和待解难题,党员干部不能总以“我不会做”作为搪塞理由,而是认真审视自身,剖析当前存在的知识盲区、能力瓶颈、本领恐慌,从而对症下药。一方面,在知上善学习,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用学习来探求新的知识边界、拓宽新的认知视野、延伸新的专业领域,从而拓展自己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在行动上重锻炼,勇于跳出“坐在办公室”的“舒适圈”,深入到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磨炼心志、积累经验、提升自我,把经历变成经验、把阅历变成能力,在“自找苦吃”中成长进步、实现突破。
克难而成,不因办法设限。“政善治,事善能。”推动改革发展,光有“不畏难”的气概和干劲还不够,更需要以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出路,不能因老路走不通就半途而返、折戟而归。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破题、城市如何精细化管理,如何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诸多挑战,都需要党员干部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具体工作中,党员干部应当树立“不为即有过”的观念,在学会“弹钢琴”中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在善于“踱方步”中吃透政策、因地制宜,在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中找到“解锁的钥匙”,以谋在深处、干在实处,推动工作积厚成势,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扬州市邗江区委组织部 王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