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善用“穷办法”“土办法”
发布时间:2024-06-19   来源:人民论坛网   点击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回忆起往事:“我在正定工作的时候,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一个概念——限于当时中国经济实力和条件,要多考虑实现现代化的‘穷办法’。我在‘穷办法’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土办法’,就是适应当地的办法,不一定要大而全。”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在解决问题、推动事业、谋求发展上动脑筋、下功夫,用好“穷办法”“土办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为高质量发展加码添能。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穷办法”“土办法”都是实践可鉴、群众点赞的好办法。实践出真知,在资源禀赋不足、自然条件受限的情况下,“穷办法”往往能以小博大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发展效用最大化,推动地区经济驶上“快车道”;“土办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特色鲜明、差异发展的路线实现弯道超车,无论“穷办法”“土方法”,都是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立足地区实际创造出来的生动实践,党员干部必须倍加珍惜、深入研究、创新继承,发掘更多经世致用、利民惠民的路径方法,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穷办法”“土办法”之所以方便好用、成效显著,贵在因地制宜、运用得当。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资源禀赋不尽相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发展绝不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于调研工作始终率先垂范,并形成了值得深入学习践行的方式方法。调研深入到底,对发展问题才能剖根析里、看个分明,想要创造出更多实用好用的“穷办法”“土办法”,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以调研起笔,到基层、访农户,摸情况、捉活鱼,充分把握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运行模式,了解发展症结、征询百姓诉求,走出去观摩学习、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在不断的“大胆假设”和“小心论证”中“摸着石头过河”,才能真正找到“金点子”。看准了就要抓紧干,党员干部要大干快上、稳步推进,杜绝“刚上马就要飞奔”“刚立项就要见效”的不实心态,用恒心和毅力推动“穷办法”“土办法”落地开花,将好办法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真成效。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办法”“土办法”表面是具体方法,内里是对“创新”二字的现实演绎,必须始终坚持、持续发扬。而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线,各地不断探索、矢志创新,不仅有做实“土特产”文章、直播打响特色品牌的好路子,也有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走农文旅融合的致富新方法。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倘若囿于思维定式、固有模式,惯用旧眼光、老思路,必然跟不上时代进步,贻误地区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想要在新时代找出更多有利于发展的“穷办法”“土办法”,广大党员干部要善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养成全球视野,培养历史眼光,实现“举目望千里”,紧跟时势、与时俱进,用新思想研究新情况、新理念指引新路径,实现“穷办法”“土办法”的迭代升级、臻于至善。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党员干部要主动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既走进田间地头问情况、长学问,还要到人民群众中集民智、找方法,把人民群众的智慧融入到方针政策中、体现到方法路径上,主动征询、广开言路,汲取群众意见建议,及时调整、修正完善,让“穷办法”“土办法”与群众智慧双向奔赴、互促共融,推动各项举措更接地气、发展更上层楼。

(无锡市滨湖区马山街道 孔亚琦、阮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