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入乡随“语”促成长
发布时间:2024-06-21   来源:人民论坛网   点击    

实践锻炼是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途径,而基层一线则是实践锻炼的基础阵地,通过下基层锻炼,有助年轻干部在“墩墩苗”中壮筋骨、长才干。言为心声,语言传递着思想、表达着感情。“语言关”是年轻干部在下基层过程中遇到的“第一关”。话风体现作风。年轻干部首先需要突破“语言关”,学会和老百姓唠“家常嗑”,培养与群众交心的共同语言,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众想法,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家常嗑”是“基本功”,站位是关键。基层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没有群众支持,基层工作就难以得到有效开展。语言沟通的不畅,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疏离,影响工作成效。当前,许多年轻干部学历高、理论水平高,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因此,应从密切联系群众、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角度,审视并改进自身工作。具体而言,要切实补齐能力短板,避免使用生硬的理论名词“学生腔”,避免不着边际的套话,而是要注重用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的语言与群众交流。要发扬谦虚谨慎的作风,以基层为课堂,拜群众为老师,学会方言土语,了解风土人情,掌握乡间故事,多看多学、多讲多练,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鲜活的群众语言,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要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中摸索基层工作规律,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家常嗑”是“知心嗑”,真诚是前提。对“家常嗑”的理解不能浮于表面。学会唠“家常嗑”不是“鹦鸩学舌”说几句“地方话”、装装样子,更不能哗众取宠,把唠“家常嗑”变成刻意炫技。关键是要说出与群众心灵相通的知心话,通过学习和使用群众语言来增强与群众的情感联系,而检验标准则是能不能通过唠“家常嗑”把话和老百姓说到一起,把心和老百姓交到一起。如果心里没有装着群众,即使“家常话”说得再流畅,也不过是模仿相声演员表演方言段子,虽然模仿得惟妙惟肖,场面热闹,但终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唯有“情为民所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心里想着群众,说话才有真情实感,说出的“家常话”才能被群众欣然接受,听着才顺耳而不做作。

“家常嗑”是“军令状”,兑现是根本。年轻干部不能“说功”好、“做功”差。“家常嗑”不能是华而不实、中听不中用的“漂亮话”。“家常嗑”唠得再好,如果不能落实,群众也不会认可。年轻干部初到基层,要广泛调查研究,多深入群众,多深入实践,了解真实情况。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许下能做到的诺言,让“家常嗑”更实在,避免一时冲动而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同时,要增强“答卷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一件一件加以解决,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办好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确保“家常嗑”中的暖心话得以逐一兑现。

(昆山市委宣传部 戚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