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部门要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聚力抓基层、打基础,谋发展、赋新能,持续打牢乡村振兴组织根基。
聚焦建强组织基础,筑牢乡村振兴红色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动村级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乡村振兴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坚持夯基固本。实施村党组织“六强六好”功能提升行动,划分“标杆型、领先型、达标型、软弱涣散型”四种类别,注重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基地等设立党支部,完善“抓管带”工作机制,以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谋、项目共建,全面提升村党组织引领力和组织力。突出分类储备。深化村书记专业化管理,规范新增村干部流程,通过动态调整一批、及时吸纳一批、定向招录一批,实现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整体优化。按照“一人一档、一镇一册、一县一库”要求,建立“村书记、村干部后备人才库”,及时择优定岗使用。深化党员乡贤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以情感为纽带、共赢为目标“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共绘乡村振兴“同心圆”。强化实践赋能。实施“赋能强基”工程,依托县级乡村振兴学校,全员轮训村书记,举办政治能力、党纪教育、基层治理、富民增收、党务知识专题培训班,深化县乡联动实现基层干部学历整体提升。搭建“打擂竞赛”实践舞台,评选一批推动经济发展、强化基层治理方面的优秀村干部,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干,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聚焦练好产业内功,激活乡村振兴共富引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富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创新机制促振兴。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工程,试点成立镇级产业合作联社,探索“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健全“土地流转+优先雇用”“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机制,推广“三定五统一”经营模式,通过以点带面推动村级产业全面开花。正向激励促振兴。坚持把村书记专业化管理与村集体增收实绩相挂钩,依据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进行考核,评定村书记专业化等级,优先给予资金扶持、政策保障等方面激励措施,畅通村书记晋升通道,推动选聘优秀村书记纳入专项事业待遇管理,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争先进位。倾力保障促振兴。围绕村集体重点发展项目,在资金投入、信贷贴息、用地安排、税费减免等方面优先给予扶持,加大金融政策支持,优化富民强村贷款担保办法,持续减轻融资压力,以“强保障”筑牢“硬支撑”。
聚焦打响治理品牌,共绘乡村振兴和美画卷。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主心骨”,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的优势和力量在基层一线彰显。融合多元治理。坚持系统思维,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基层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网格运行机制,积极推动机关干部、退休党员、新就业群体下沉网格,常态化收集社情民意,定期集中会办重难点问题,实现服务更高效、治理更多元。强力减负增效。划清权责事项,明确政策依据、责任主体、主次权限,厘清应减之负和应负之责,持续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保证相应工作经费和必要工作条件。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控制从基层借调干部,让基层有人干事、有精力干事。深化共建共享。建强“村(社区)—网格—党员”三级组织架构,落实“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制度,以“吹哨”集结发令,以“报到”响应解决,完善小区“一站六员”服务机制,实现政务服务进小区、协商议事在小区、共建共治为小区,以服务群众“零距离”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
(东海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夏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