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笃行实干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需于民察实情。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百姓的所思所盼,都需要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门,才能获得切身感受、得到准确信息。党员干部要坚持“身入”群众,自觉到基础薄弱、情况复杂、矛盾多样的地方,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掌握群众需求,既聆听“家长里短”,又摸清“急难愁盼”,将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及时反映上来。还要坚持“心入”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对面谈话、心贴心交流,让语言“沾些泥土”“带点露珠”,引导群众说出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精准把握民生服务“供”与“需”的契合点。
问计于民谋实策。善为政者,必重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所取得的伟大胜利,都是与人民的智慧与奋斗密不可分的。党员干部既要广开言路“真问计”,俯下身子、放下身段,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灵活运用个别访问、集中座谈、网络问政等方式,让群众大胆提意见、放开说想法,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力、创新力。也要虚怀若谷“纳真言”,对待批评闻过则喜、立行立改,对待建议认真梳理、总结研究,在广听善听中阔思路、增眼界,提升为民办事的服务效能。
问效于民促实干。群众满意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政策是否落实、工作是否扎实,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党员干部要鲜明树立实干意识,不干华而不实的样子活,多办雪中送炭的实在事,少些“推诿扯皮”,多些“一办到底”,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立行立办,解决好身边的小事、难事、烦心事。时刻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完善群众监督评价机制,多搞“回头访”、常杀“回马枪”,切实让群众担当“验收官”、“裁判员”,确保群众的反映有着落、群众的交代能落实,真正实现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无锡经开区华庄街道张威 无锡经开区太湖街道赵文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