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基层减负是一道暖心令,更是一道鼓劲令。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让基层真正感受“减负”红利,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广阔天地大展拳脚、大有作为。
筑牢减负思想根基。基层减负不能是“风过则止、雨停地干”,须从思想上发力,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标本兼治“作风顽疾”。强化问题导向,深刻认识基层减负的重要性,培养和保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自觉,避免做出大而无当的调研,着力纠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不断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纯洁党性修养,树立和践行“做事”不“作秀”、“造福”不“造势”的政绩观,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清除思想杂质,多做“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有“造福一方”的冲劲,不要有“造势一时”的冲动,在为党分忧担责中彰显党性,在改进作风狠抓落实中强化党性。增进民生福祉,减负不是减“情”,用心用情抓好“衣食住行”基本民生、兜牢“安危冷暖”幸福民生,不做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减少台账的厚度,增加为民的温度,用基层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聚焦减负病灶源头。基层一线任务繁重,矛盾问题集中,想要用好基层这根“针”,就要拧紧“责任链”。划清职责权限,须进一步厘清职责关系,给制度规范“上劲”,建立健全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全面梳理基层权力事项清单、“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等,划出“边界线”,明确“责任田”,从制度上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转变工作作风,让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调研方式成为主流;常态化开展“解剖麻雀”蹲点调研和“马路办公”,灵活运用“一线工作法”“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机制,高质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根治形式主义,让镇、村干部从“开不完的会议、填不完的表格、迎不完的检查、‘指尖’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督查考核更加倾向工作实绩、更加关注干群评价、更加聚焦基层困难、更加侧重业务指导。
健全减负增效机制。为基层减负赋能,就是让基层卸下“包袱”,甩开膀子干工作,把“形式”减下去,把实干提上来。一线锻造干部,注重在镇街一线培养锻炼、考察识别、选用干部,全覆盖开展教育培训,善于发掘“隐藏优点”,杜绝借用基层干部,让基层干部少一些“为难”、多一些“资源”,推动基层工作提质增效“加速度”。优化督导考核,完善调整镇、村考核指标、缩减考核内容,看实际成效为主、看必要台账为辅;建立减负常态监测机制,动态收集观测点参会、迎检、报送材料、各类工作群等情况,对频次过高的事项及时反馈预警、约谈提醒,确保取得实效。激励担当作为,减负不是减担当,分清“担当”与“懈怠”、“敢为”与“乱为”,健全容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更不能只加“压力”不予“动力”,推动形成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睢宁县古邳镇党委书记 陈霄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