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最突出的问题也在基层,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项“顽瘴痼疾”,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办实事、惠民生、促发展,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矢志向前推进。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首要认清其本质、深挖其根源,无论是自身主观主义、功利主义等主观原因“作怪”,还是上级政策制定失真、“小马拉大车”困境等客观因素导致,归根结底还是党性修养不坚强、宗旨意识不牢固、政绩观错位问题,必须瞄准“病根”、靶向施治,多措并举铲除“滋生土壤”,形成干事创业强大合力。
守好思想政治“总开关”。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只有在党性觉悟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落实执行时才能自觉自律、规矩规范。要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对照典型案例自查自纠,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揽镜自照、反躬自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叫停、坚决整改。要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采取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党课、集中研讨、个人自学等方式,组织地区部门“一把手”以及新入党、新入职、新提拔党员干部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重要论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内心深处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的问题。
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知事识人,重在考核。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本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要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尺,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避免“一刀切”“一锅煮”。要优化完善考核方式,压减考核频次、防止多头考核,用好“四不两直”“四下基层”等工作方法,坚持脚步向下、身子向下,通过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等方式掌握“第一手情况”,既总结提炼可推广、可借鉴的基层好经验、好做法,也注意发现“伪创新”“盲内卷”的反面典型、警醒案例,推动简单考“材料”、查“痕迹”向重点考成效、听“口碑”、看“潜绩”转变。
树好担当作为“风向标”。有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干部队伍,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政治生态。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只有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才能营造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良好环境。要注重“为车瘦身”与“给马赋能”相统一,理顺厘清职责关系,建立健全权责清单,推动政策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汇聚、力量向基层下沉。岗位越重要、责任越重大,也就越需要关心关爱、鼓励支持。要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在表彰激励、提拔晋升、教育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严格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担当干事者撑腰鼓劲、锐意改革者减压兜底,推动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谋发展、全心全意惠民生,营造团结奋进、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