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9家中央部门陆续向社会“晒”出2023年度部门决算“账本”,促进政府支出更加科学、规范、有效;江西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节约办公用纸,降低机关运行成本;苏州出台“过紧日子要求十条措施”,提出高铁沿线公务出行原则上不安排公务用车和租车保障等……从晒得越来越细的“账本”,到管得越来越严的“出行”,再到落得越来越实的“要求”,既是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开支、打造节约型政府的现实要求、应有之义,也是党和国家“过紧日子”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生动诠释、直接体现。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回溯过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围绕当好“金算子”、管住“一揽子”、防止“开口子”,接续推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公务接待管理、公务用车改革、压减政府支出等一系列务实举措,有力营造了风清气正、崇尚节俭的社会氛围。如今,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轻车简从已成为行动自觉;适量点餐、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理念深入人心……事实充分证明,“过紧日子”绝非权宜之计、一时之举,而要久久为功、常态长效。只有始终绷紧“过紧日子”这根弦,使其成为一个标准、一种自觉、一份习惯,努力把更多真金白银用到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用度,反映着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体现着党员干部的作风形象。必须认识到,“过紧日子”并非代表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要求在有限的资金内多办事、办好事。“紧用”只是手段,“裕民”才是目的。尤其是当前,面对财政收支矛盾的客观实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党和政府必须带头“过紧日子”,进一步把牢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持续狠抓“三公”经费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将更多财政资源向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环保和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倾斜,切实“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党和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百姓的“好日子”。
执政之要,在于安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新的赶考路上,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打造高品质生活,抑或实现高效能治理,都必须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的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绷紧“过紧日子”思想弦,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传统美德,从一点一滴做起、小事小节中严起,节约每一度电、珍惜每一滴水、用好每一张纸,推动有限的资源多往基层、多向民生领域倾斜。摒弃“贪图享乐”虚荣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虚荣作秀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杜绝过度消费、攀比铺张等不良陋习,推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蔚然成风,以实干苦干、紧干快干创造新的过硬业绩。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常态长效过“紧日子”,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实践,这其中离不开建章立制的“保驾护航”。要坚持节约支出、制度建设和深化改革有机结合,及时把好经验、好做法巩固下来、坚持下去,对违法违规行为开展追责问责,严肃查处、通报曝光,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新征程上,让我们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克己奉公、戒奢尚俭、艰苦奋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定能让社会发展更有“温度”、民生福祉更有“厚度”。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