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之举,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要求我们在组织堡垒、人才队伍、产业链条上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建强战斗堡垒,夯实振兴发展硬底座。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必须夯实筑牢。要结合村“两委”换届,选出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乡土情结重的“火车头”,加大日常培训培养力度,提升“头雁”致富带富能力。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育强一批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干在前的先进党组织,以强带弱、以先进带后进,解决少数农村党支部弱化、虚化问题。采取“党社联建”“村社联建”“村企联建”等方式,设立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产业链党支部,号召企业党员骨干、镇村党员干部等积极参与,抓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各项制度。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产业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联合发展模式,实现村党组织与产业党组织、合作社的资源互补、合推产业,用好“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分配机制,让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汇聚四方英才,注入振兴发展新活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必须注重引育并举、汇智聚力,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号召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建功立业。加大对镇域内优秀大学毕业生、创业致富能人、乡土专家、专技人才等摸排力度,落实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优秀人才制度,一人一档、一镇一册,做到对存量人才底清数明。紧扣镇级特色农业产业和项目发展需求,选派专人进驻招商部门蹲点引才,善用揭榜挂帅、柔性引才等手段,开发“兼职型”“候鸟型”人才资源。畅通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渠道,给予土地征用、金融信贷、奖励资助等方面优惠扶持,用心用情跟踪服务,聚合更多人才要素。聚焦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人才培育,打造农业产业标准化基地,推动高校与农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产业与人才一体推进、融合发展。
擦亮金字招牌,绘就振兴发展好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从“土”字上做文章,依托资源禀赋、条件优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注重挖掘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展现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乡土风貌。从“特”字上谋实招,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和产品特色,“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农业,聚焦“差异化”“特色化”,打造具有显著地理标识的产品。从“产”字上下功夫,引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融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加销”贯通、“农文旅”一体,实现“土特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使更多“隐藏款”走进大众视野。
(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委员、宜兴市太华镇党委书记 潘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