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为基层减负增效,应找准病灶、靶向施策,让基层干部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回归为民服务的主业,真正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
大抓基层,让根基“更牢固”。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从精简文件会议、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到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再到清理规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工作中,仍然有的地方以“属地管理”名义,把工作任务部署到基层,不考虑基层权责不匹配的情况,只谈完成时限,只要最终结果;有的地方以“强化落实”名义,将工作向基层层层下压,给担子不给资源、给压力不给空间,导致基层工作长期超载、基层干部长期负重。为基层减负,既要下达“过河”的任务,更要切实指导帮助其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为基层“轮子”的转动加油助力,推动“马车”行稳致远。
靶向施治,让基层“真减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革弊祛疾,亦非一日之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为基层减负松绑,找准根子上的“病因”最重要,要从基层“责多权小”问题切入,坚持清单定责、清单定事,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明确主体责任清单、协办准入清单、负面管理清单,把“应减之负”和“应尽之责”贯通起来。围绕文山会海、考核加码、过度借调等问题,用简洁明了、具体实在的举措,对典型问题立行立改、应改尽改。同时,要狠抓作风建设、源头治理,做到久久为功、标本兼治,让基层减负落到实处。
回归服务,让治理“增实效”。为基层减负,减负担是出发点,是基础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增实效是落脚点,是目标任务,应该导向鲜明。聚焦基层干部越干越怕、越干越累、越干越浮的现实困境,真刀真枪减压,校准基层干部“应该干什么”的职责定位,避免出现基层接不住的任务、干不了的工作、担不起的责任。帮助基层干部腾出双手、松绑双腿,引导支持基层干部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为民服务、真抓实干上,推动各权责部门下移治理重心、下沉资源力量、下延联动服务,及时解决居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治理成效可感、可触、可享。
(无锡经开区党群工作部沈晓军、太湖街道沈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