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
发布时间:2024-09-24   来源:人民论坛网   点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当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进一步释放产业活力、厚植人才沃土、激发治理效能,不断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

以产业兴旺夯实振兴根基。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在规划产业方向时要写好“特”字文章,深入挖掘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认真谋划发展赛道,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产业,把当地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借助新农民故事会、乡村美食节、民间文艺展演等平台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用好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媒介,助力本地产品走出去、销得远。积极发挥明星村、示范村辐射引领作用,以组织联动促进产业联兴,在以强带弱、优势互补中实现整个片区的全域提升。

以人才涌流激荡振兴活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坚实支撑,各级党组织须在引才、育才、留才上协同发力,充分释放人才引擎的强劲动力。要广纳贤才,以本地发展需求为导向,招引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实用型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退役军人等本土人才返乡创新创业或担任村干部,打造熟悉本地情况的带头人队伍。要悉心育才,鼓励各类涉农院校、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等参与乡村人才培育,探索“产业+市场”的本地化人才培养路径,助力乡土人才“破土飘香”。要诚意留才,围绕金融扶持、品牌营销、技术创新等领域给予更多资源倾斜,聚焦落户安家、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更多服务保障,不断增强乡土人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以治理有效擦亮振兴底色。治理有效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治理格局,把党的领导和主张传导到基层“神经末梢”。充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拓展农村各类自治组织和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渠道,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加强乡村法治教育,通过举办法律讲堂、设置法律门诊、新媒体平台宣传等方式将法律知识送到村民身边,引导广大村民办事依法、化解矛盾靠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结合实际探索“美德积分”等道德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常熟市海虞镇朱忆丹、常熟市水务局杨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