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蓝图。想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村书记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头雁”,地位重要、作用关键,更应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勇挑重担、贡献力量。
旗帜鲜明讲政治,善抓党建强引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村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党的政治建设是否落地、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牢固,关键看村书记是否把“最后一公里”建设得坚强有力。要讲政治顾大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坚决执行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履行好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强党建的职责,凝聚农村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要讲方法求实效,用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等有效手段,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领航 夺旗争先”行动计划,发挥村党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创新基层治理、强化为民服务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走好“书记带头、党员跟进,具有特色、富有实效”的党建引领发展之路。要强根基抓队伍,落实“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工作机制,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认真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抓好流动党员、本地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的管理,推动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邻里纠纷化解等,切实彰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敢于担当比作为,善谋发展促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村书记,应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集聚发展资源,用好发展载体,推动乡村振兴。持续推动“农业强”,以产业链党建为破题手段,把党的阵地建在农业产业链最前沿,拓展“农业+电商”“农业+文旅”等新模式,发展休闲观光、文创农旅、农耕体验等新业态,打造更多像“宜兴大闸蟹”“宜兴百合”这样的区域农业品牌,不断提升品牌效益和实际收益。持续推动“农民富”,深入组织开展“百村提优、百村帮促”行动,“一村一策”研究制定具体转化路径,推动重点提优村、重点帮促村抓好党建引领、规划设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项目建设等工作,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推动“农村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发动村干部、党员中心户、老党员等群体主动带头、积极参与,统筹做好美丽农居建设、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清理等工作,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恪尽职守树形象,善聚人心讲情怀。村书记作为村级班子的“班长”、党员群众的榜样,应始终带着感情、怀揣温情、满怀热情,以实干作为在党员群众中树立威信、赢得口碑。当好“一班之长”,树牢“干”的态度,保持“让”的心态,涵养“舍”的气度,在关键节点主动作为,在重大考验前靠前指挥,把村干部凝聚在自己周围,形成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合力。始终用制度管人管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坚持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切实加强村级“三资”管理,全力保障农村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解好“急难愁盼”,秉承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宗旨,既善于思考谋划长远发展的“大事”,也勤于精耕细作眼前的民生“小事”,每年兴办一批惠民实事,每年帮一部分村民解决生活难题,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让村民生活得有底气、有福气。理好“家长里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三提三知”工作法,在处理土地流转、拆迁安置等涉及利益复杂、矛盾比较集中的工作中,保持客观公道,倾听群众声音,掌握基层实情,真正做到发现在早、应对在先、处置在小,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宜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钱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