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做好新时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作出部署。流动党员作为新时代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活跃血液,必须抓紧抓好。新征程上,面对少数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地、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各级党组织要持续建强组织根基、完善体制机制,让更多流动党员“现身显绩”。
源头管理不放松。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质增效,必须在“管”字做功。流出地党组织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首要阵地”“后方堡垒”,必须紧抓源头管理,牵紧流出党员“风筝线”。要清晰掌握流动党员“来踪去路”“流动轨迹”,及时与流入地党组织对接互通,建立流动党员动态信息实时共享库。既要注重双线发力教育,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丰富资源,创设“云端课堂”打破时空壁垒,紧扣行前、返乡时间节点“送学上门”“专场补课”,实现“支部处处相伴,党员时时在线”,确保流动党员流有所学;又要跟踪问询连线,保持与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或流入地党组织常态化沟通交流,平时线上联系、定期上门联系、返乡集中联系,全面了解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参与活动情况,作为对流动党员年终评议的重要依据,实现“流有所束”。
靠前服务不缺位。流入地作为管理“主战场”“最前沿”,实现流动党员精准发现、精细培养、精心服务,应强化“自家人”意识,卸下“管理包袱”,将“无缝接”与“主动找”相结合,推动流入地党组织与流出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协同管理,适情组建功能型党组织,类聚群分纳入支部管理。聚焦流动党员现实需求,流入地党组织要给流动党员“压担子”“递话筒”,精心打造集报到、学习、休闲、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流动党员之家”“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以充分的阵地载体为流动党员“身入心至”搭台铺路。流动党员“人在异乡”,融入当地迫切需要流入地党组织的主动服务,通过建立流动党员联系责任制,由当地党员“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流动党员,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以服务促融入,以真心促向心,方能有效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身处其位不掉队。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流动的旗帜,将“潜在力量”转换为“流动资源”,党组织与党员必须双向奔赴。流出地党组织要注重教育引导,多一句叮嘱,推动流动党员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反思,从群众中站出来,与流入地群众打成一片,在“归队”中找到“归属”,变“人到”为“心到”。流入地党组织要畅通作用发挥途径,搭一片舞台,鼓励流动党员变“被动”为“主动”,亮身份、办实事、做表率,积极投身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在党旗下流动、在流动中生辉”的信仰本色。流动党员自身要变“流入”为“融入”,广泛发挥业缘亲源优势,在建言献策、“领岗践诺”中不断推动建设他乡、回报家乡、服务老乡,让党员作用“看得见”“不缺位”。
(南通市崇川区委组织部顾天乐、南通市崇川区钟秀街道顾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