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蒲公英”,具有流动性大、分散性广、无序性强等特点,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重难点和薄弱点。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实现管理有方法、学习有阵地、流动有作为,让流动党员在党旗下流动、在流动中生辉。
党员行千里,组织一线牵。要抓好底数摸排,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流动党员之家等阵地,深化“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综合运用流动人口登记、办理居住证等办法,及时发现“隐形党员”“口袋党员”,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规范组织设置,健全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共管”机制,采取单独组建、驻外共建等方式,科学合理设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做到党员流动有数、进出有底、管理有效,使流动党员始终处在组织视野之中。
流动党员大多工作场所不固定、工作时间不确定,对其开展教育培训既需得力、更要得法。只有打破时空界限、创新方式方法,方能进一步解决“工学矛盾”,确保学习“不断档”、思想“不掉队”。坚持多措并举、协同发力,线上依托信息化载体平台打造“指尖课堂”,常态化开展“云端”主题党日活动,定期推送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信息,实现“支部放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线下拓展经常性教育途径,采取上门送学、结对帮学、就近共学等方式,紧扣流动党员行前、外出、返乡等关键时间节点,主动邮寄“学习书籍”、组织参观“红色遗址”,在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悟中坚定信仰信念,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种身份就是一份担当。作为流动的人才资源、行走的先锋力量,流动党员大多眼界开阔、信息灵通、人脉广泛,引导他们主动亮明身份、树好形象、发挥作用至关重要。要在服务保障上出实招,注重流动党员关怀帮扶,健全完善定期联系、谈心谈话、走访慰问等机制,帮助解决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方面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要在激励担当上下功夫,采取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方式,组织引导流动党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城乡基层治理、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展现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擦亮先锋名片。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刘鑫 陈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