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考察时,与村民熊成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细致了解生产、孩子就业创业、家庭收入、养老医疗等民生情况,殷切希望“一家人继续努力,把生产、生活搞得更好,把孩子培养好,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谆谆嘱托,不仅饱含着总书记对民生幸福念兹在兹的真挚情怀,同时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鲜明体现。广大党员应切实做到细纾民困、勤听民声、实解民忧,把“民生工程”真正书写在人民群众的笑脸上,以“为民心”答好“民生卷”。
“细微处”尽精微,莫以“事微”而“不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点一滴、一桩一件都连着民心民意。贴心为民是谷文昌一生的信仰,他于点滴之处着眼,从细微之处着手,万事想到群众心底里,哪怕在与癌症做最后斗争的病床上,还念念不忘“木麻黄的寿命不长,要记得更新换代”。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党员干部应牢牢置顶“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政绩观,像谷文昌那样做人为政,抓牢群众的“关键事”,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从关乎群众日常生计的“油盐酱醋茶”这些民生细节入手,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身边“琐碎事”当作自身牵肠挂肚的“心头大事”,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中摸清其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在做好做精做优“细微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群众的“信任指数”。
“听民声”惠民生,莫以“事杂”而“不语”。听清“民声”,赢得“民心”,才能惠及“民生”。基层民生事务往往复杂琐碎、千头万绪,有的基层干部时刻坚守“百姓心声就是履职所向”的价值追求,但仍存在极少数的“沉默干部”,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信条,这样的“冷暴力”长此以往只会寒了百姓的心。要想成为基层事务的行家里手、人民满意的好干部,一方面,应“沉下去”听民声察民情,身入基层一线,亲身感知民生疾苦和民心所向,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的心声,才能推动听到的“民声”落地成为真正的“民生”。另一方面,也应“融进去”纳民意聚民智,自觉主动拜人民为师,向群众真诚问计,采取“小板凳议事”“广场夜谈”等多种形式,以民力民智促共治善治,推动基层治理真正提质增效。
“办实事”真实施,莫以“事难”而“不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件办实办好,是共产党人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民生事务中不乏难事难题,在难事难题面前党员干部应不畏难、不退却、不止步,永葆直面难事的魄力和解决难题的决心,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把一个个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致力创新为民办实事举措,把好事实事办到人民心坎上。同时,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为根本评价标尺,请群众“阅卷”,让群众“打分”,把为民办实事写在人民群众的“笑脸”上,让民生工程“直达民意”“直抵人心”。
(仪征市委组织部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