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组织部召开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以精简优化考核为抓手,切实为基层减负、干部赋能、改革增效。基层减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当下改”更要“长久立”,减真负、真减负。
卸下“形式包袱”,筑牢减负思想根基。下之所以为,惟上是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在工作中,根源在思想上,本质是政绩观的错位,需从思想上发力,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标本兼治“作风顽疾”。要强化问题意识,深刻认识基层减负的重要性,培养和保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自觉,着力纠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不断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要树立和践行“做事”不“作秀”,“造福”不“造势”的政绩观,切实精简文件和会议,规范政务应用程序管理,给报表做“减法”、服务做“加法”,杜绝“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促发展的工作,减少台账的厚度,增加为民服务的温度,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
明晰“权责清单”,提升基层干事效能。为基层松绑减负,要厘清“该减之负”与“应尽之责”之间的界限,避免以落实属地管理、分解下达指标等为名将工作任务和责任转嫁基层,挫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要树立上下“一盘棋”意识,厘清不同层级、部门间的权责“交织点”,编制基层履责事项清单,对未列入的清单事项,相关部门不得以“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考核评比等方式,把应由自身承担的工作责任和任务交派给基层。要合理设定“属地管理”事项,建立“负面清单”,明确不适宜层层转嫁基层的事项,从源头加强管控,设岗定责,让基层在落实政策中理得顺、推得动、有成效。要坚持增能与减负相结合,注重权责一致、责能一致,赋予基层相应的权力和资源,推动基层的权责对等、财权事权匹配。
注重“考核瘦身”,健全减负赋能机制。中央多次强调,着力完善考核办法,把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实上。为基层减负,先为考核“瘦身”,去除与基层工作实际脱节、重复无效的考核,才能不断缓解基层“考核焦虑”,促使党员干部真正腾出精力干实事。要精简考核内容,严把指标准入关,通过挑重点、挤水分、减条目,精准设定“共性+个性”的差异化指标体系,推动考核指标既看成果又看基础,防止“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片面评价。要优化考核方式,严控考核总量,减少基层接待频次,更加注重数字化赋能,综合运用好各类检查成果和通报情况,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干部苦于迎“查”、疲于备“考”等问题。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突出一线导向,注重向基层倾斜,注重给敢于思考、勇于探索、迎难而上的基层干部“减担子”“壮胆子”“兜底子”。
(徐州市云龙区骆驼山街道党工委书记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