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兴,在于用人之当。近日,淮安干部容错晋升的涟漪效应,深刻印证了“组织敢担当,干部才有底气”。当前,改革攻坚进入“深水区”,高质量发展面临“陡坡坎”,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冲锋陷阵的“闯将”、锐意创新的“尖兵”。然而,“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错误观念,仍在侵蚀干部队伍的锐意底气。破解这一困局,关键在于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各级党组织必须把这一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实践,为担当者卸下“心理包袱”,穿上“制度铠甲”,让敢为善为蔚然成风。
精准识别,不只做“观察者”更要做“研究员”。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有时候干部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表面是“怕犯错”,实质是“怕被误判”。察人观事若只停留在档案上、报告里,注定打不通担当者的“心结”。各级党组织必须日常化、穿透式考察干部,透过浮云看本质。深查一名干部是为公心破局,还是为私利钻营?细究一个班子决策是否民主,程序有无疏漏,失误后是否全力止损?研判一项措施是否在政策“空白区”探索,是否直面历史遗留“硬骨头”?应当结合平时考核、年终考察专项建立“担当纪实”档案,尤其对招商引资、拆迁维稳、科技创新等高风险岗位干部加大动态跟踪关注,避免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审判“事中探路者”。
精准容错,不只做“裁判员”更要做“引路人”。《左传》有云,“不以一眚掩大德”。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踏平坎坷成大道需要敢想敢为的勇气和担当作为的精神。必须旗帜鲜明为创新者容、为担当者容、为实干者容,切实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安全感,让干部在制度和规矩范围内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应当严明“三色边界”,对政策未明时的先行先试、紧急状况下的容缺审批,亮“绿灯”大胆容;对借改革搞利益输送、明知故犯破底线,亮“红灯”绝不容;对程序瑕疵未造成损失的,亮“黄灯”审慎容,真正将一心为民的敢想敢拼与搞形象工程的蛮干乱为区分开来。
精准护航,不只做“救火队”更要做“修复师”。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疲于“事后灭火”终非长久之计,各级党组织也要努力成为干事创业生态的“修复师”,从根源上筑牢担当作为的堤坝。必须变“被动兜底”为“主动作为”,将容错纠错相关政策内容融入学习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弄清“容”的情形、“纠”的底线;加强容错免责典型案例宣传,向社会讲透“为何容错”“何事不容”,扭转信奉“洗碗效应”的错误认知,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证明,让改革尖兵赢得社会尊严,做到有激励制度、有约束措施,宽严结合,以组织担当带动干部担当、以组织作为促进干部作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只有真正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才能充分释放激励效应,解好“实干型”干部后顾之忧,锻造出“涉险滩时不犹豫、爬陡坡时不彷徨”的新时代闯将铁军。
(阜宁县委组织部 唐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