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主动置身于“烟火气”中
发布时间:2025-07-23   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    

入户“蹭饭”、板凳议事、小院恳谈……为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各地破局探索之道因地制宜、形式各异,处处升腾着浓郁烟火气息,其背后则是炽热的为民情怀。于广大干部而言,应主动置身于这“烟火气”中,植根人民、造福人民,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以“初心红”托举“烟火气”。无论职务高低,干部始终是“老百姓的官”。当下,越来越多干部愿意俯身市井长巷,捧起小小一个饭碗、端坐窄窄一方板凳,畅聊的或许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耳闻的却是极其珍贵的民情民意。拥抱“烟火气”绝不是让干部无奈放低身段,而是撕下“官味”标签、践行为民初心的又一质朴实践。须知,无论时代如何变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干部干事创业的不朽主题。务必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明晰“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将群众“心上事”当成自己“上心事”,真正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祉。需时时从微观角度叩问初心,深入而具体地开展态度、作风和立场的全面体检,切实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在日常大事小情中看一看抓工作是否“偏”、服务基层是否“空”、出台政策是否“虚”,弄清楚“该做什么”,回答好“做了什么”,让群众路线根植于思想深处、落实于一言一行。

以“书卷气”滋养“烟火气”。所谓“仕者必为学”,“书卷气”是干部勤于学、敏于思所形成的优良品质,是长期在各方面知识浸润下涵养出的儒雅气质。“烟火气”虽积淀于市井生活里,却绝不意味着市侩粗俗。恰恰相反,随着群众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唯有以“胸有万卷”支撑“躬耕基层”,方能既沉得下去、又浮得上来,跳出市井看市井,明辨方向提对策,从而实现知上情与接地气、察实情与解民忧有机统一。应追本溯源学原文,反复阅读党的创新理论著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还应因地制宜读方志,在阅读府志、县志、乡志上下一番功夫,将“一地之百科全书”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镜鉴,进一步摸清本地发展脉络、文化底蕴、资源禀赋、民俗民风,在彰往察来中汲取治理智慧,在对标先贤中提升自我修养,用最大努力让为民服务之举更加可靠、更合民意。

以“泥土香”映衬“烟火气”。融入“烟火气”绝非追求“博人眼球式”自我感动,在多沾泥土、沉淀真情中拉近群众距离,创造更多过硬实绩才是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实际工作中,“只慰不问式”走访仍然存在,更有甚者,逐渐在聚光灯下迷失自我,镜头一关,为民情怀荡然无存。不负人民之心不能伪装,更无法掺假,只有真正“沉”到群众中去,杜绝装样子、不摆花架子,深入田间地头、车间码头,跑得更勤、瞄得更准、走得更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赢得群众真心点赞。更应看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枝末节的民生小事,最考验为民服务的实际成效和精细化水平。需善用“显微镜”,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向,从群众关心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民生冷暖小事精准切入,真正抓到要害、踩在点上,扎扎实实破解群众所需、回应群众所盼。始终坚持长期主义,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心态,正确把握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用务实举措解锁基层治理密码,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如皋市委组织部 刘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