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以“沙滩流水不到头”为喻,深刻阐明处理好部署和落实关系的关键意义。潮水在沙滩反复涨退,看似汹涌却难以渗透深层沙地,恰似工作中部署与落实脱节,抓而不实、缺乏持续性,最终只能流于形式,难有成效。这一形象比喻警示我们,在政策推进与工作开展中,若不能持之以恒、精准发力,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在基层治理领域,“潮水虽至,难润深土”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工作未能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或是仅解决表面问题,未触及根本矛盾,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群众获得感寥寥,如同隔靴搔痒。这样的困局何以频现?又如何让落实之根深扎基层土壤,每一滴为民之水都找到奔向收获的沃野?答案的关键,正在于扎深扎牢基层治理的“根须”。
根弱则水散,需强本领以固根须。基层治理的“根”,是干部的能力素养;治理的“水”,是政策效能与群众期盼。有的基层干部或陷于事务主义旋涡,或囿于知识结构陈旧、专业训练不足,面对日益复杂的政策环境与群众诉求,往往解读浮于表面、执行生搬硬套。根弱,容易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即便治理之水不断涌来,也难以汇聚渗透进土壤,最终只能四溢消散,工作实效大打折扣。基层干部肩负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重任,既要精研政策条文的“上情”,理解吃透蕴含于其中的内在逻辑、道理方法,又要摸透群众需求的“下情”,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发展层级、乡风民情,画出切实可行的“施工图”,锤炼能解真问题、善理复杂局的硬本领,让每一项治理举措都能精准发力、落地见效,既见力度更显温度。
根孤则水滞,需聚众力以繁根脉。基层治理的生机活力,离不开群众的深度参与。然而一些地方还存在“干部埋头干,群众站着看”的怪圈,更有甚者悄悄演变成“干的憋屈、看的抱怨”的治理僵局。路灯亮不亮、河道清不清,这些百姓眼里的“关键小事”,若是等一等、拖一拖,消耗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群众心里的那份信任。根孤,触不到民心的土壤,治理之水自然流不动、渗不深,工作难免陷入“推着不走、不推不动”的泥潭。基层干部要常思“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多往田间地头钻、常到街头巷尾转,在拉家常中听真话,于察冷暖中知实情。珍惜和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群众从“站着看”变成治理“一起干”的合伙人,让每一次决策都浸透为民情怀,每一项落实都饱含真诚牵挂。
根浅则水涸,需建长效以延根深。过去一些“一阵风式”治理,看似声势浩大,投入大量资源搞突击整治、集中行动,然而喧嚣过后,顽疾往往沉渣泛起,一切又悄然退回原点。这种“雨过地皮湿”的治理方式,症结在于制度建设浅尝辄止,长效机制严重匮乏。根浅,只能依赖表层灌溉,就像庄稼只浇地皮水,扎不进深处的根须吸不到土壤里的养分,治理之水迟早会蒸发干涸,哪里能形成循环不绝的活水?根系由浅入深非朝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涵养。基层干部当摒弃急功近利心态,多些“接力意识”,把“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的政绩观刻在心里,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提炼固化,上升为管根本、利长远的制度规范,以制度的刚性约束保障治理效能的持续释放,真正让“当下改”的成效稳步落地,向着“长久立”的目标扎实迈进。
(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 王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