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多次在重要场合引经据典话家风,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处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转作风、强党性,不仅要干好“八小时之内”的工作,更要管好“八小时之外”的家庭,从培育清廉家风抓起,以好家风支撑起好作风。
担起履职与治家的重任,让尽责与负责“同频共振”。履职与治家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党员干部在单位的主责主业是履职尽责,对上精准贯彻决策部署,对下科学规划目标任务,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担当奉献;在家庭中的角色是父母也是儿女,既要孝敬长辈,也要育好后代,把家庭建设得和睦温馨。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严格要求家人“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谷文昌教育子女“不许沾公家一点油”,正是他们将工作中的担当精神融入家风建设,既在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又以崇德向善的品格滋养家庭。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以此为镜,在单位当好政策落实的“排头兵”,在家中做好家风传承的“引路人”,以孝老爱亲的行动感染子女,实现事业与家庭的良性互动,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划清公权与私欲的边界,让公事与家事“泾渭分明”。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公器”,容不得半点私欲侵蚀。个别领导干部因混淆公私界限,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利,最终身陷囹圄,不仅毁掉个人前程,更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些从“全家腐”导致“全家覆”的典型案例,到因“枕边风”滑向腐败深渊的沉痛教训,无不警示着公私界限模糊的危害。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权力从群众中来,必须回归到为群众服务中去,不让“公权”异化为谋取私利的“特权”。在工作中以党纪国法为标尺,将每一项决策、每一次审批都置于阳光之下;在家庭生活中主动褪去职务光环,以普通家庭成员的身份担起责任,绝不让公权力的影子沾染家庭事务。唯有在公事上铁面无私、在家事上严守底线,才能真正实现公私分明、两袖清风。
守好原则和法纪的底线,让清风与正气“长伴始终”。原则和法纪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护身符”。一些干部正是从家人朋友牵线搭桥的一顿宴请、一份礼品开始,逐渐突破底线、丧失原则,从“小贪”演变为“巨腐”,最终在贪欲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这些反面典型警示我们,无论是“八小时之内”的公务履职,还是“八小时之外”的社交生活,都要常怀敬畏之心,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对待每一个抉择。面对利益诱惑时,要保持“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的定力;处理复杂事务时,要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正。同时,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涵养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让清风正气始终充盈心间。要始终绷紧法纪之弦,筑牢原则之堤,让清风正气充盈心间,让廉洁自律成为终身信条。
(苏州市吴江区委组织部 李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