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深刻指出了培养年轻干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绝非“大水漫灌”的简单工序,而是“因苗施灌”的精细艺术,唯有立足材质差异分层分类、把握生长规律因材制宜、做好搭配文章互促成长,才能让年轻干部更好地在实践实战中成熟成器。
拒绝“一刀切”,先分类再施策。年轻干部经过层层筛选走向工作岗位,本身都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年轻干部在能力、态度、职业追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大班化”的培养显然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年轻干部的个性化需求。必须聚焦不同年轻干部特点,注重通过岗位历练、擂台比武了解专业素养,领导点评、同事评价厘清性格特征,一线调研、谈心谈话掌握思想动态,从而精准分类、画准“画像”。对不同类别的年轻干部,一类一方案,靶向施策,具体到用人单位,可进一步细化至一人一方案,安排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导师一对一帮带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年轻干部履职能力,以分层分类推动年轻干部培养触点触面,让每个干部都能在适合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
聚焦“全方位”,既培优也补差。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培养年轻干部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因为接受能力的强弱,导致个人成长情况参差的现象,甚至有极少数的年轻干部出现价值观偏差。对此,要鲜明树立“实干实效者得实惠”的鲜明导向,对培而优者实施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实践锻炼,重点选派至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摔打锤炼,提升复合能力;对进步明显者建立“成长加速通道”,强化政治锻炼和能力淬炼,在交流学习、业务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对长期停滞不前者开展“单一业务精训”,通过做熟一个业务习得一种方法,着力实现“一通百通”的效果;对消极躺平的极少数,要及时纠偏、敢于亮剑、坚决调整,切实维护年轻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推动“共提升”,强个体优队伍。培养年轻干部最终的目的是使用,而使用是另一种形式的培养。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没有一种事业、一项工作仅依靠个人努力就能完成,只有将个人的特色融入团队的需求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正如一把宝剑,如果通体由钢锻造,则刚过易折,如果通体由熟铁锻造,则柔过不坚,只有让各种材料各展其长,才能刚柔相济,成就传世利器。队伍的真正力量在于差异化的融合,在能力上,领导型与执行型干部相互配合;在经验上,资深者与新生代教学相长;在性格上,外向者与内向者平衡互补。让每一名年轻干部都能在队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相互学习、相互成长、相互补位,变物理上的结合为力量上的融合,不盲目追求能力、职位上的整齐划一,而要去追逐砥砺奋斗上的浑然一体,成为应对各类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中的最大确定性保障。
(海门区委组织部 陆天宇、张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