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认清“减虚增实”的为民初衷
发布时间:2025-07-31   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    

近期,中央层面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再次为基层减负工作敲响警钟。个别地方仍然存在“以减负之名行增负之实”的现象,不仅使基层干部持续被各类翻新的“新要求”、“新标准”所困扰,也背离了以减负激发实干、更好服务群众的初衷。各级党组织必须以此为镜鉴,深刻反思、坚决纠治,真正做到“减虚增实”,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解决问题。

自《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出台后,各地各部门纷纷行动精简文件、压缩会议。然而,有的地方“改头换面”,原本要填写的一份表格被精简为“一张表”,可所填项目却如藤蔓蔓延;有的地方“马甲翻新”,将要清理的多个政务APP合并成一个“全能型”的大APP,打卡、留痕任务一点未减;还有的“咬文嚼字”,为避免配套文件与上级文件内容重复,过度纠结于文字表述是否“抄”了上级文件,陷入机械查重、为“降重”而强行改写措辞的怪圈。这些打着“减负”名号的假动作,本质上还是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不仅没有达到“减”的目的,还“负”了基层的期待。真正的“减虚”,就是要精准聚焦基层痛点、直指问题核心,下真功夫砍掉那些耗费基层大量时间的“虚活”“浅活”,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地抓实干、促发展。

“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基层减负的关键,说到底在于“增实”,把减负腾出的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在服务群众、解决问题上。要集中精力“办实事”,重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以及环境整治、公共安全、矛盾纠纷化解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列出清单,拿出真招实策,杜绝推诿扯皮,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让群众可感可及。要求真务实“出实效”,建立以实际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用群众满意度、实际问题解决率和地区发展实绩来检验工作成效,力求政策设计精准管用、服务流程优化简化,用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赢得群众认可。要完善机制“防反弹”,形成清晰动态的责任清单,厘清各级权责边界,通过畅通上下沟通渠道,认真倾听基层真实负担反馈,及时发现并纠偏执行中的形式主义新变种和政策变形,让干部履职有底气、有依据。归根结底,“增实”就是让基层干部脚沾泥土、手有实活、心有百姓、干出实绩,让发展红利和治理效能最终都沉淀为百姓的福祉。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为基层减负,其本质是祛除形式主义沉疴,是一场关乎民心政治与治理效能的深刻变革。当减负的标尺始终对准群众需求,减负的成效切实沉淀于民生改善,基层干部便能把精力真正投向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刀刃上,在丈量民情中书写更有温度的治理篇章。

(连云港市连云区委组织部 潘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