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全面压实政治责任,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当前,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复杂交织,“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党员干部应当树牢极限思维,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清醒,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各种风险的不确定性。
极限思维是一种战略思维方法,强调在决策和行动中充分考虑最极端、最不利的情况,做好最坏打算,并制定最周全的应对方案,以确保在危机来临时能够从容应对、化险为夷。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金融领域中,我们强化极限思维,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工业领域中,我们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抵御国际贸易脱钩带来的风险;在科技创新中,我们聚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增强自主可控能力,预防外部势力的打压……实践证明,只有树牢极限思维,才能在复杂局面中保持战略定力,在风险挑战中赢得发展先机。党员干部要坚持“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深入分析研判形势,细致排查各类风险点,以“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态度,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容应对。
极限思维不仅是工作方法,更体现着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诠释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脱贫攻坚战中,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贫困地区,一户一户走访,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确保“一个都不能少”,最终实现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以坚强的意志和行动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坚持极限思维,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想到的风险”转变成“能做的防御”,把“要做的方案”转变成“做成的实事”。比如,在安全生产领域,要以“零容忍”态度对待隐患,以极限思维加强监管,把风险排查到最小单元,把预案做到最细致,以“万无一失”的标准和“一失万无”的警醒,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极限思维的生命力,在于由“知”向“行”的飞跃,在于应急处突的防范之策与实战能力。党员干部唯有在日常工作中千锤百炼,锻造出“一招制敌”的真功夫、硬实力,方能在“极端情况”来临时,临危不乱、果断出手。要锤炼过硬专业能力,通过深入学习钻研,洞察事物本质,把握关键变量,运用专业思维和科技手段,为化解极端风险提供科学支撑和有效路径。要强化日常模拟演练,预想最坏情况下的冲击,检验现有政策、资源储备、组织动员体系的极限承压能力,从而发现短板、堵塞漏洞、优化预案。要抗住急难任务压力,强化全局意识、系统思维,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确保决策不慌乱、执行不走样,成为攻坚克难的“中流砥柱”。
(扬州市委组织部 陈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