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听清“基层声音”方能真正减负
发布时间:2025-08-08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政策执行的“神经末梢”,其声音理应成为减负工作的“指南针”,唯有让减负措施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方能实现减负与增效的良性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减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在此背景下,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发力,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歪风邪气,过去令基层干部叫苦不迭、束手束脚的形式主义问题大大减少。然而,形式主义具有多样性、顽固性,有些过度留痕、表面文章的“假把式”仍旧层出不穷,有的看似减负的规定,有时反而成了新负担,这本质上是未能真正听懂基层对减负工作的呼声,落入了“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怪圈。必须始终保持对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从基层干部的呼声中聚焦基层难点、堵点、痛点,靶向出击、精准施策,让减负成果更好惠及广大基层干部。

基层减负既要“卸包袱”,更要“强筋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依然存在,想用好基层这根“针”,应先理顺上面的“千条线”,不仅要着力“轻车减负”做减法,还要聚焦“壮马赋能”做加法,要把基层的“心底声”作为完善治理体系的“参考书”,切实激发党员干部愿作为、善作为、有作为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加强权责清单管理,确定基层该承担的工作范围、职责事项,避免因职责过重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另一方面,为基层提供更多资金、力量、服务等各类保障,推动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让基层发展“锅里有粮”心不慌,使得上力,发得上劲。通过“减负+赋能”的双重发力,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的同时,更有“干事底气”。

基层减负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基层减负的本质,是对治理体系的优化、对工作作风的重塑,需要根据基层声音不断动态校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稍有松弛,就会出现触底反弹。只有打破单兵作战的局限,将强化监督作为真正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的有力武器,才能积小胜为大胜,抓出基层减负实效。监督单位要时刻关注基层减负的“反馈声”,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从基层的反馈中深挖问题症结,采纳实用建议,动态校准方向,及时调校不恰当、不合理的工作内容;不断拓宽监督路径、改进监督方式,从“看台账”转向“察实效”,更多采用明察暗访、“四不两直”等方式开展真督实查,把监督变成遍访民意的“助听器”、破解反复的“传声筒”、推进减负的“加速器”。

(宿迁市宿城区项里街道 张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