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销号不等于“消失”
发布时间:2025-08-22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运用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和经验,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各地各单位整改销号工作有序推进,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整改不等于“终点”,销号不等于“消失”。广大党员干部当持续绷紧弦、拉满弓,以“销号不销责”的担当、“治标更治本”的韧劲,推动整改常态长效。

销号是节点、更是起点,绝非问题整改的收官笔,而是常态长效的开卷序。节点意义在于整改达到预期目标,如同登山者成功登顶,但这既是阶段性努力的成果,更意味着整装再攀新峰。若视销号为“过关交卷”,简单把材料报备、台账更新当成形式闭环,这种应付心态,很容易导致问题反弹回潮。特别是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整改之火若不能焚其根、断其源,必会“春风吹又生”。要拿出“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以销号为契机深入抓、抓深入,既在“显微镜”下剖根源,又在“放大镜”前验实效,还在“望远镜”中谋长远,对已销号问题常杀“回马枪”、常烧“回炉火”、常按“回车键”,真正做深做实问题销号“后半篇文章”。

问题销号既看程序合规之“形”,也重问题解决之“效”。措施是否落地生根?推进是否合规合理?验效是否严谨周密?桩桩件件过堂推敲、严核严审,才能防止出现“带病销号”“虚假销号”。但程序合规仅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能把“程序完成”简单等同于“整改完成”,须以民心为秤砣、以实效论英雄。便民举措出台后,要看群众是否真省了腿、暖了心、得了实惠?惠企政策推进时,要看企业是否真减了负、松了绑、添了动力?真正的销号,其分量应化作群众心头沉甸甸的获得感、改革发展实打实的推背感。既严把程序关,确保规范透明;更严把成效关,引入群众评价做标尺,不达目标坚决“回炉重造”,直至问题真解决、群众真满意。

作风建设靠“当下改”的刮骨疗毒,更靠“长久立”的固本培元。当下,不少“四风”问题披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转入“游击战”,若仅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深挖制度性症结,则只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必须善于运用系统思维,深入剖析每个问题衍生的逻辑链条,通过强化技术赋能、完善风险预警、健全责任追溯,在化解具体问题之“点”中升级制度体系之“面”。整改销号更是如此,清旧账是基础、防新账是关键,既解个案之症结,又铲除问题滋生土壤,方能完成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跃升,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作风建设新成效。

(南京市栖霞区纪委监委 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