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时指出,“生活是不是幸福,这要让老百姓自己评价,我们说得眉飞色舞,老百姓无感,那是不行的,说明没抓对地方。”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党员干部须以群众感受引领干事方向,以群众口碑检验服务质效,俯下身子听民意,撸起袖子惠民生,努力书写“人民就是江山”的时代答卷。
抓任何工作,给群众办任何事情,目的都在于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只有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幸福,服务才是真正抓到位了、产生实效了。倘若群众无感,那么说得再好、花再多功夫也是没抓对地方。群众的需求都是实在具体的,他们往往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感受服务的温度。从引水工程解决用水问题,到医保改革减轻就医负担,再到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这些关系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日常“琐事”,恰恰是群众感知幸福的关键所在,更是抓好民生服务的重要环节。应当紧紧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好事实事,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更好的生活品质,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服务做得好不好,群众生活过得幸不幸福,不能以干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切身感受。群众的感受是方方面面的,既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里,也蕴含在街头巷尾的“闲谈”声中。唯有走进基层、迈进家门,才能听清找准群众评价,真正把为民服务做深做细。应当主动下沉到社区网格、小区楼院,走街串巷、进门入户,坐公交、探市场、进厂房,主动询问老百姓生活是否便利,多从“刺耳话”中找问题,在“牢骚话”里寻差距,摸清摸透群众的意见建议。畅通意见反馈渠道,通过搭建民意热线、领导留言板等平台,用好“恳谈日”“民情接待会”等制度,鼓励老百姓讲出对民生服务的观点看法、意见建议,全面、及时地了解群众的真实感受,并将之作为干事创业、服务为民的重要标尺。
问效于民,更要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造福人民。群众提问题、讲感受,是对干部的信任,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倘若对群众的反馈视而不见、久拖不决,不仅会使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更会寒了老百姓的心。对于群众反馈的问题,须以“时时上心”的紧迫感和执行力,及时予以改正,不断优化服务,并公开整改结果,强化跟踪问效、做好定期回访,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等领域取得突破,不断提高为民服务质效,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实惠和便利。提高政治敏锐性,深入剖析群众意见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厘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定好目标、细化举措,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推动解决“一个问题”向办好“一类事情”延伸,让老百姓的期盼在一项项具体行动中变成现实,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无锡市滨湖区马山街道 阮美铃、蠡园街道 苏佳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