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以历史耐心深耕城市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05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城市是复杂的有机生命体,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考验耐力、韧劲与远见的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强调,“事情说了,得听到落地的回响,看看落实得到底怎么样”“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不能让一些人击鼓传花,把问题留给后人”。这深刻启示我们:党员干部需将自身置于“大我”的价值本位,不断涵养历史耐心,把城市发展当作一以贯之的事业深耕,正确面对“潜绩”与“显绩”,下足绣花功夫,以“当下之功”助“千秋之利”。

历史耐心是一种时间观、事业观。从时间维度上说,是把历史、现在与未来贯通起来审视、谋划、推进,用实功实效对城市、人民负责;从事业维度上说,是突破任期思维的局限,对利民、利城之事,只争朝夕地干而又不只看朝夕成败,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淡定从容而接续有所作为。城市演进如同江河般奔流不息,今日之建设乃昨日之规划所系,明日之繁荣系于今日之作为。因此,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需要将历史耐心深植于城市治理理念,让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涵养历史耐心,首在克服内心的政绩冲动,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的发展航向。雄安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一张蓝图干到底,正是历史耐心的生动体现。这种耐心,意味着甘愿牺牲短期速度与形象,追求长远效益与品质,真正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反观,现实中,一些地方出现“马路拉链”、建筑短命、千城一面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究其根源在于发展观、政绩观的偏差。因此,党员干部需以历史视野和战略眼光审视城市未来,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开发,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文化等因素,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又要放眼未来为后代留白。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涵养历史耐心,并不意味着“凡事皆可缓”,而是强调以精准、细腻、持续的付出,破解民生难题,补齐发展短板。城市工作既有阶段性,也有连续性,需要把准快与慢的节奏。诸如危房改造、子女入学难这类群众急难愁盼的事项,下一番功夫是可以办好的,需要以“今日事今日毕、眼前事马上办”的紧迫感优先推进。再比如像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历史文化遗产等事关城市品质、事关群众幸福感的“里子”工程,往往投入大、周期长、显效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容不得急功近利,这就需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打基础、惠民生、管长远,让城市发展既有温度的“现在时”,也有可期的“将来时”。

更深一层看,历史耐心的培育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保障。建立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重显绩更重潜绩,既要看干部干了什么,也要看干成了什么,更要看留下了什么,让每一名干部的接续奋斗可视化、可追溯、可评估。同时,也要鲜明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完善激励与容错的机制,鼓励干部在城市发展的长跑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那些着眼长远、甘做铺垫的“栽树人”撑腰鼓劲。此外,还需健全变动交接、责任追究等制度,防止“击鼓传花”式推诿问题。如此,才能推动干部沉下心来、静下心去,一程接着一程跑、一任接着一任干,书写出无愧于时代、人民、历史的城市发展答卷。

(扬州市邗江区委组织部 王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