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今年5月,党中央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刚性约束为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提供制度保障。广大党员干部当把“俭”字刻入灵魂,在“减法”与“加法”的辩证统一中,将勤俭节约的“紧日子”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好日子”,让崇俭抑奢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鲜明的价值底色。
减“铺张之举”,加“效能之绩”。“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回溯百年党史,从延安窑洞里的煤油灯到西柏坡的土坯房,从“一条被子分半条给群众”的朴素情怀到补丁摞补丁的睡衣所映照的清廉本色,无不彰显老一辈革命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坚守。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党员干部铺张浪费侵蚀财政资金、消耗党的公信力,低效运转浪费行政资源、辜负群众期盼。减“铺张”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以“减”促“加”,让有限财力产出最大效益。要把好预算“总闸门”,强化零基预算,压减一般性支出,将节省资金投向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要用好技术“倍增器”,推广无纸化办公等数字场景,推动行政流程再造,以“技术红利”对冲“财力压力”;更要匡正政绩导向,引导干部把心思花在“谋事”上、精力用在“成事”上,让每一笔资金都化为群众看得见的获得感。
减“奢靡之风”,加“廉洁之范”。“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从“会所中的歪风”到“不吃公款吃老板”,从“豪华办公室”到“隐形变异宴请”,奢靡之弊虽花样翻新,根子却在党性蒙尘、初心蒙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以“徙木立信”之效赢得党心民心,深刻昭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减“奢靡之风”,既要利剑高悬,更要固本培元。要以思想教育铸魂,用好警示教育基地、家风教育馆等载体,用“案中人”唤醒“梦中人”,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要以监督执纪立威,紧盯“关键少数”、关键节点、关键领域,对“一桌餐”“私房菜”等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领导干部当带头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一张纸、一度电、一顿饭做起,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以“头雁效应”带动“群雁齐飞”,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减“无为之为”,加“为民之功”。最大的浪费是决策失误,最大的节约是把钱花在群众急难愁盼上。现实中,一些“形象工程”上马时轰轰烈烈、落成后冷冷清清,一些“重复建设”看似数字亮眼、却与民生需求错位,既浪费公共资源,更损害群众利益。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迫切,容不得丝毫“无为”。减“无为之为”,关键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要用好考核“指挥棒”,健全以实绩论英雄、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的体系,为敢担当者“给舞台”,对庸懒散拖者“摘帽子”;要建强培训“加油站”,围绕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开展精准化实战化培训,推动干部在一线经风雨、长才干;要擦亮实践“试金石”,深化“四下基层”,健全“民呼我为”机制,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议事会开到百姓家门口,在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关键小事”中,将“民生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唐玲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