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党委书记言论:执党建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最美画卷
发布时间:2025-09-10   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党建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亦是基层治理的“指南针”。唯有以党建为引领,方能凝聚各方合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最美画卷。基层党组织需以组织建设筑牢根基、以产业发展激发活力、以治理服务强化质效,让党建引领的政治底色、发展亮色、民生成色交相辉映,书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在强基铸魂中激活全面振兴“红色引擎”。“支部强,则乡村兴;堡垒固,则民心聚。”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心骨”,其战斗力直接决定着乡村发展的加速度。要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下好组织建设“先手棋”。构建党建“共同体”。创新党建联建模式,通过“跨村联建”“村企共建”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探索“强村带弱村”、“企业反哺农村”的合作机制,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选优配强“领头雁”。推行“双向优选、多维引才”模式,既从本土挖掘有能力、有担当的致富带头人,又积极引进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高素质人才,实现“能人治村”促发展。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让他们安心扎根农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淬炼干事“先锋队”。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投身重点项目、重要工作和基层一线,落实年轻干部导师帮带制度,选派经验丰富的科级干部与年轻干部结成对子,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乡村的广阔天地绽放光彩。

在产业赋能中提振全面振兴“金色动能”。“产业是根,富民是本。”乡村振兴,关键要让产业成为撬动发展的“支点”。唯有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才能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产值”。念好“土”字诀。充分挖掘本地土地资源潜力,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整合分散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创新“党委统领、支部领办、小组带头”的经营模式,发挥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找准路径、选对产品,让土地生金、资源增效。打好“特”字牌。借助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引进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探索走种植与采摘研学、民宿体验、文化休闲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形成独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让“小特产”变身“大产业”。唱好“产”字歌。建立“专家下沉+基地示范”机制,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推动特色产业做精做强。深化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通供应链、运输链、销售链,让更多本地特色农产品流向市场、走进“千家万户”,实现“种得好”更“卖得俏”。

在优治善治中浓厚全面振兴“幸福成色”。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基层治理,需以民为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还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构建“一张网”覆盖全域。健全“党委统筹—网格党支部—党员联络点”三级联动架构,调整治理单元与党组织覆盖范围的精准对接度,构建“全域感知、即时响应、高效处置”的治理闭环,从机制上保障“小事就地化解、大事协同处置”。凝聚“一股劲”共治共享。以党建品牌为纽带,创新“正向激励+多元参与”机制,将志愿服务、民生实事等工作转化为可量化、可激励的治理项目,激发群众主体意识。推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专业力量等多元主体深度融入网格,构建“专职队伍+志愿力量+专业资源”的治理共同体,让民生服务从“单向供给”转向“多元共创”。打造“一站式”服务暖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服务流程再造和资源整合。坚持以精细化服务破解民生痛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诉求响应快速、服务覆盖全面”的服务网络,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民生发展成果更公平、更直接地惠及全体群众。

(连云港市赣榆区城西镇党委书记 倪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