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莫让“流量”遮望眼
发布时间:2025-09-11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进入互联网时代,流量已然成为衡量人气的新标尺。从淄博烧烤的烟火升腾到文旅标牌的创意迸发,从干部助农直播的鲜活场景到各类赛事活动的全民聚焦,流量经济以其直观的传播效应吸引着各地争相效仿。当同质化的打卡点批量复制,程式化的宣传语机械堆叠,热潮之下,也需要一些冷思考,我们是否在追逐流量的途中模糊了发展的本真?

流量的密码,不在皮相而在筋骨。一些地方能引爆全网,另一些模仿者却难逃“昙花一现”。究其根本,是没有弄清流量的本质。成功的流量现象绝非偶然的“点子”,或简单的复制粘贴,其内核在于扎实的基础工作与人民群众真实需求、情感共鸣的深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真正赢得流量、赢得人心的案例,无不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在服务民生、优化环境、提升治理效能上深耕细作的结果。比如淄博烧烤的“火爆”,源于诚信经营与全民好客的温情互动;又如苏超联赛的“热议”,依托于赛事品质与城市活力的深度交融;再如干部下田代言的“出圈”,源于其对农业关切、对农民辛苦的真切体认与担当。因此,爆火出圈只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表现,若仅学其“形”而失其“魂”,无异于舍本逐末,注定难以持久。

追逐流量无可厚非,若奉为圭臬则易误入歧途。一旦陷入“为流量而流量”的怪圈,工作重心就容易偏离高质量发展的轨道,非但不能提升地方美誉度,反而可能损害公信力,透支政府形象。如何避免在流量中迷失方向?归根结底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要牢记“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始终把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作为自觉追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坚持不懈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同时,也要强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经验,坚持深入实际、注重实践,努力练就“一叶知秋”的敏锐,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夯基固本,方得流量活水长流。谨慎看待流量,绝非拒绝流量,更非因噎废食。关键在于如何科学认识、理性驾驭,让流量服务于事业发展的长远大局。要把功夫下在平时,聚焦主责主业,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只有一个地方具备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坚实基础,才能孕育出真正打动人、留得住人的“流量土壤”。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成绩好更得会吆喝。要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深入研究受众心理和信息传播路径,学会用网言网语、鲜活事例,将地方故事转化为有温度、有共鸣的传播内容。聚焦民心所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工作的着力点就应放在哪里,宣传的聚焦点就应对准哪里。只有真正解决了问题、回应了期待、赢得了口碑,由此产生的流量才具有坚实的根基和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实现从“一时红”到“一直红”的良性循环。

(张家港市委组织部 袁鸿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