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中深情写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一任”是时间的尺度,彰显的是在其位、谋其政的“分秒必争”,“一方”是空间的坐标,蕴含的是任其职、负其责的“枝叶关情”,共产党人的为官之道、从政之德,就是干出造福人民的好成绩。因此,追求一方之兴、百姓之福,需要的是党员干部拿出“求是”的精神和行动,做事而不作秀,造福而不造势,将有限的“小我”融入无限的“大我”事业中,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正成就“遂了平生意”的人生价值。
造福一方,首在“求”之主动,深入实际察实情。“求”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是一种沉到一线的自觉。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面临新挑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仅靠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绝难掌握真实情况。毛泽东同志曾精辟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470多天里,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遍了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在追沙、查水、探碱的艰苦调研中,摸清了“三害”底细,找到了治理良方。这种“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是”精神,至今闪耀着光芒。我们必须摒弃“蜻蜓点水”式调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身入”更要“心至”,既看“门面”和“窗口”,也看“后院”和“角落”,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中倾听真声音,在田间地头、车间厂房的实地察看中发现真问题,为科学决策打下坚实基础。
造福一方,贵在“是”之精准,遵循规律出实招。“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找到了“是”,工作就有了方向和准绳。它要求我们不仅了解“是什么”,更要探究“为什么”,把握“怎么办”,从而提出有效对策。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如果忽视规律、盲目蛮干,搞“拍脑袋”决策,追求“立竿见影”的显绩,甚至以牺牲环境、透支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增长,其结果必然是“寅吃卯粮”、后患无穷,看似“造福”实则“遗害”。因此,出实招必须建立在对“是”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之上,使制定的政策、部署的任务都契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顺应人民期盼,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确保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
纵观古与今,凡事业之成,无不得益于“求是”;凡一方之兴,无不发轫于“务实”。造福一方,成在“实”之成效,担当作为创实绩。“求是”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取得实效。成果实不实,决定了“求”的深度和“是”的准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将符合规律的认识、科学制定的决策,不折不扣落地转化为促发展、惠民生的切实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尤需拿出担当之勇和实干之能,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决不能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阻力便缩回,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用在刀刃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新征程上书写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
(扬州市邗江区委组织部 王明君 赵逸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