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二字常被写入文件、挂在嘴边,是谋划工作的起点、实干行动的表态。而“重抓”则藏在田间地头的脚步里、项目攻坚的汗水中,是落实任务的脚印、取得成效的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唯有将“重视”的态度转化为“重抓”的行动,才能让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重视”是落实的前提。无论是推进民生实事、攻坚改革任务,还是深化作风建设,只有先在思想上认清其重要性、紧迫性,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凝聚起行动的共识。“重抓”是落实的关键。没有“重抓”的支撑,“重视”就会沦为空喊的口号,即便把“为民办事”目标喊得再响,若不走进群众家中察实情、沉到一线解难题,民生温度也无法传递到群众心里;即便把“作风建设”要求提得再高,若不针对问题抓整改、建机制强约束,优良作风也难以真正养成。
现实工作中,不乏“重视”停留在表面、“重抓”跟不上节奏的现象。究其原因,思想上还存在“怕麻烦、图省事”“重痕迹、轻实效”等问题。毕竟“动动嘴皮子”喊重视容易,而“甩开膀子”抓落实,既要直面矛盾的“硬骨头”,又要付出真金白银的“硬投入”,还要承担可能出错的“硬压力”,难度自然大得多。政策出台不是“终点站”,落地见效才是“目的地”。若是任由“重视”与“重抓”脱节,政策红利就会在“空转”中损耗,民生期待就会在“拖延”中降温,最终不仅让工作成效打折扣,更会侵蚀政府公信力、疏远干群关系,这是我们必须坚决杜绝的“硬伤”。
聚力“重抓”求实效,既是破解“政策悬空、落实乏力”问题的切入点,也是将工作蓝图转化为实绩实效的落脚点。领导带头要“领抓”,通过“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的行动,带动全体干部把“重抓”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制度保障要“严抓”,优化任务分解机制、完善容错纠错与问责机制,避免“抓而不实”,让“重抓”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把监督贯穿“重抓”全过程,既看“过程”也看“结果”,通过“真督实查”倒逼“真抓实抓”,确保每一项“重视”的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宿城区委组织部陈俊杰、项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