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从精简文件会议到规范督查考核,一系列举措释放出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为契机,把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会场转移到现场,以实干担当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从“会场”转向“现场”,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我们党自诞生起就将“人民”二字深深刻在旗帜上,从延安时期“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到新时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阐释,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的历史。会场虽能传递政策导向,但群众的急难愁盼往往藏在街头闲聊的弦外之音里、田间地头的汗水中、办事窗口的等待里。脱离现场的决策如同无源之水,即便条文完善也可能“水土不服”。当前,群众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个性化诉求凸显,仅靠会议室讨论难以捕捉细微却关键的民生“痛点”。要建立“群众点单、干部接单”的响应机制,通过“民情日记”“现场接访”等方式,将群众诉求清单化、责任化,确保走访带着问题去、带着答案回;更要完善“群众评价”体系,把满意度作为考核核心指标,促使干部从“会议室听汇报”转向“群众家里问冷暖”,让“为民办实事”从会议议题变成生活实景。
从“会场”走进“现场”,少的是“空谈”,多的是“求真务实”的作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形式主义,本质是“坐而论道”的虚浮。有的干部在会议室“夸夸其谈”,对基层情况一知半解却敢“指手画脚”;在文件里“咬文嚼字”,对实际问题避重就轻却能“自圆其说”。这种“纸上谈兵”不仅解决不了问题,更会消解群众信任。当“会场”真正走进“现场”,干部才能打破“信息茧房”,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时发现真问题,在“解剖麻雀”式调研中找到硬办法。培育“求真务实”的作风,要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制度,对“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取消,对“照搬照抄”的文件严肃追责,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领导干部要用好“一线工作法”,通过建立“问题台账—整改方案—成效反馈”的闭环机制,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每个问题都有“解决方案”、每项部署都有“落实路径”。
从“会场”聚焦“现场”,减的是“负担”,增的是“担当作为”的激情。基层干部精力有限,若“迎检报表”“会议记录”成主业,“走村入户”“排忧解难”便成了“副业”。过多会场消耗不仅加重负担,更磨灭干事热情,有人为会议材料“挑灯夜战”,却没时间解决群众困难;有人因频繁参会“分身乏术”,对该抓的工作“敷衍了事”。让“会场”聚焦“现场”,才能让减负落到实处,让干部卸下“无谓负担”、燃起“干事火花”。激发担当激情,需构建“减负+赋能”机制:“减负”上落实“无会日”“无文日”,清理考核评比,让干部从“材料包装”中解放;“赋能”上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撑腰,通过“现场教学”“案例研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树立“实干者得实惠”导向,让扎根现场、实绩突出的干部有平台、有地位,形成“不为开会耗精力,只为实干添动力”的良好生态。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唐玲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