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寻常巷陌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枝叶小事”,恰恰是构成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最具体的单元,更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正值决胜“十四五”、布局“十五五”之际,党员干部需读懂为民之道中的“小”与“大”,持续用心用情用力,一步步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小事”不小,因其连着“大民生”。一瓢一饮,关乎生活冷暖;一砖一瓦,连着万家灯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小事”来体现。老旧小区加装一部电梯,解决的是老人出行难题,提升的是整个社区的宜居水平;家门口新建一个托育园,增添的是孩童的欢笑,播种的是成长的希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节省的是企业、群众跑腿的时间,优化的是地区发展的营商环境。这些事,单看或许是“芝麻绿豆”,但汇集起来就是千家万户的“急难愁盼”。若是对群众的“小事”漠不关心、推诿扯皮,久而久之,就会疏远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所以,只有把这些“小事”办实、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才能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大民生”的画卷充满温暖的细节。
“小事”见大,因其折射“大作风”。群众的“枝叶小事”办得如何,检验的是宗旨意识,考验的是作风形象。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还是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接地气”?是满足于“差不多就行”,还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把群众诉求当作“麻烦事”,还是视为分内之责、主动担当?不同的选择,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工作作风。焦裕禄同志顶风冒雪访贫问苦,孔繁森同志将一腔热血奉献给了藏区人民,他们关心关切的正是群众最具体、最现实的困难。这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正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如今,党员干部须传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主动到基层一线去,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去,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才能以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小事”成势,因其汇聚“大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要落脚到高效解决一件件民生实事上。现代社会是高度复杂的有机体,任何一个“微小”的社会问题,其背后都可能牵扯着复杂的系统关联。解决停车难问题,需要规划、建设、管理等多部门协同;治理黑臭水体,涉及环保、水利、城建等多个领域。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转变治理理念,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运用系统思维,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实现精细化治理。要充分发挥科技赋能的作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精准识别民生需求,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同时,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大家通过“社区议事会”“线上建言”等多种渠道,为身边的“小事”建言献策,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扬州市邗江区委组织部 王明君、孔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