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群众的口碑,从来不是靠大张旗鼓的宣传造势换来,而是在默然无声的实干笃行中积累。在追求政绩、彰显作为的当下,不少党员干部急于用“有声”的举措证明自己,却忽视了“无声”的口碑才是衡量工作成效的终极标尺。真正的为民担当,不在于口号多响亮、场面多热闹,而在于能否沉下心来解民忧、纾民困,“无声”的群众认可,胜过一切“有声”的自我标榜。
反观现实,一些干部对“有为”的理解出现偏差,陷入“有声”的误区。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把精力用在修建气派的景观大道、打造亮眼的示范点位上,只求媒体有报道、上级能看见,却对背街小巷的积水难题、老旧小区的供暖问题视而不见;有的习惯靠“文山会海”体现重视,开不完的会议、发不尽的文件,看似忙得“有声有色”,政策却始终“悬在空中”,落不到群众心坎里;还有的将“宣传造势”当成效,动辄搞直播带货、拍宣传片,把“帮农助企”变成秀场作秀,群众真正需要的技术指导、销路拓展却无人问津。这样的“有声”之举,不仅耗费公共资源,更会凉了群众的心,在干群之间隔起无形的墙。
“无声”的口碑,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体现在解决“小事”的细节中。不需要刻意张扬,却能在群众的口口相传中扎根。党员干部要想赢得这份“无声”的认可,首先要校准“为民”的坐标,褪去“功利心”,常怀“赤子情”。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少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多听群众的“吐槽抱怨”,少听汇报里的“赞歌掌声”,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群众的“满意与否”作为检验成效的试金石。
其次,要锤炼“务实”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把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面对群众反映的“房产证难办”“办事流程繁琐”等问题,少些“再等等”“按规定来”的敷衍,多些“马上办”“想办法办”的主动;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难题,少些“花架子”“短平快”的思路,多些“谋长远”“打基础”的考量。正如那些默默扎根基层的驻村干部,不求镜头聚焦,只为帮村里修通致富路、引来好项目,用实实在在的变化,换来群众发自内心的称赞。
此外,还需筑牢“长效”的根基。建立常态化的群众反馈机制,让群众的意见能随时提、有人管、有回音;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看“显绩”,更看重“潜绩”,把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核心指标,杜绝“重宣传、轻实效”的倾向;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沉下身子干实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为民服务中,不必为“没响声”的工作“没政绩”而焦虑。
(常州市武进区委组织部 吴城、陈龙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