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既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制度深化,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当前,一些地方和干部对“过紧日子”存在认识偏差,将之与“干部躺平”“效能滑坡”简单画等号,导致在执行中走样变形。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过紧日子”并非一时之策,而是长久之计,唯有把“紧”的要求内化为作风常态,外化为发展动能,方能以“时时紧”赢得“事事进”,在高质量发展中闯出新路、打开新局。
过紧日子,不是财政吃紧下的权宜应对,而是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必须坚守的治党治国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控“三公”经费,到压缩一般性支出,再到治理“文山会海”,无不体现“时时紧”的作风要求。古语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条例》以制度形式明确公务活动标准、资产使用规范、公务接待要求,把节俭的要求转化为硬约束。党员干部当时时绷紧思想之弦、作风之弦,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分财政资金,把“紧”字刻在心上、落在行上,强化底线意识,养成精打细算、锱铢必较的工作作风,筑牢防浪费、反奢靡的坚固堤坝,为事业长远发展夯基垒台。
节俭从来不是保守退守,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持续为基层减负,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资源真正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来。”一些人误以为过紧日子会束缚手脚,甚至导致干部“躺平”,这种观点混淆了“厉行节约”与“消极怠政”的根本区别。《条例》砍掉的是铺张浪费的“花架子”,保护的是真抓实干的“真作为”。财政资金节俭一分,民生保障就厚实一分;行政开支压缩一分,发展动能就释放一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过紧日子本质上是为发展积蓄能量。党员干部要树牢“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意识,推动预算安排与使用效益挂钩,把资金更多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在节流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开源,在精管中释放更大的发展红利。
“紧”与“进”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只讲“紧”不求“进”,容易陷入机械执行、层层加码的形式主义;只求“进”不顾“紧”,则可能重回铺张浪费、粗放发展的老路。贯彻《条例》,既要“紧”得有章法,也要“进”得有实效。要强化制度执行,严格审批程序,推进资产共享共用、集约管理,坚决堵住跑冒滴漏;更要以改革思维破题开路,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广无纸化办公、视频会议、线上审批,用技术手段降本增效。要把节俭与便民结合起来,把减支与提能统一起来,让群众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实实在在便利。古语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广大党员干部更应增强历史主动,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时时紧”的作风优势转化为“事事进”的治理效能,让党政机关真正成为运转高效、廉洁自律、群众信赖的坚强堡垒。
(淮安市清江浦区武墩街道 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