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党性鉴别要用事实说话
发布时间:2025-10-13   来源:人民论坛网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选人用人要加强党性鉴别,注重考察干部的境界格局和忠诚度廉洁度。”党性强不强,看的不是谁表态多、调门高,而是看事情做得实不实、百姓过得好不好。组织部门要在困难一线、任务一线、基层一线去考察识别干部,从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中观其德、鉴其心,做到依事察人、以事鉴人。

从急难险重的担当中鉴别党性。党性强不强,往往在极端情境、重大考验面前展现得最充分。“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北京特大暴雨中,“最美公务员”孟二梅在断水、断电、断网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组织群众救助近千名滞留乘客;“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俊身先士卒带领扑火队扑救林场火灾,最终在灭火战斗中英勇牺牲。在急难险重时刻,他们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了担当作为、展现了坚强党性。要把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作为重要标尺,建立一线考察纪实制度,通过列席会议、跟随工作、现场走访等方式观察记录党员干部应对危机状况的一手信息,聚焦实绩考察实际效果,看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推动了发展,其成果是否能经得起人民的检验。

从平凡岗位的坚守中鉴别党性。党员既要在紧要之时挺身而出,也要在日常工作中干出实绩;既要看关键时候能不能扛得住,也要看漫长岁月里能不能靠得住。紧急事件考察的是一时,日常实绩考察的是一贯。“时代楷模”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凿出近10公里的“生命渠”,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新愚公”李保国扎根太行山35年,用科技绿化荒山,带领十余万群众脱贫致富。他们用一生的持续奋斗,彰显了党性的历久弥坚。要建立日常履职纪实制度,将日常表现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通过无任用考察、随机走访等方式,变“急时评判”为“平时考察”;健全对干部在艰苦岗位、平凡岗位的长期考察机制,注重鉴别其在顺境与逆境中是否初心不改、斗志不减;突出长期效益评估,既看显绩更重潜绩,注重评估工作的长远影响和综合效益,在年复一年的涓滴之功中鉴别政绩观的成色。

从群众口碑的成色中鉴别党性。干部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谷文昌带领东山群众艰苦奋斗,将荒岛变为绿洲,身后赢得了群众“先祭谷公,后拜祖宗”的深切爱戴;“百姓书记”王伯祥带领寿光群众用“绿色革命”把“盐碱滩”建成“中国蔬菜之乡”。无私的党性修养擦亮群众的口碑成色。要延伸考察半径,由事及德,将考察视角从工作表现延伸至生活圈、社交圈,把干部的为人处事、家庭邻里等“私德”表现,作为检验其党性原则和宗旨意识的窗口;丰富考察手段,综合运用信访核查、随机走访等多种方式,立体印证干部的党性修养;强化结果运用,对群众真心认可、口碑过硬的干部,要在选用奖惩中体现导向,让“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成为鲜明的用人准则。

(宜兴市委组织部 杨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