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党委书记言论:党建引领振兴路 乡村共富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16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着力在筑牢基础、汇聚贤能、做强产业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的发展动能和治理效能。

筑牢组织基础,夯实乡村全面振兴“压舱石”。“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心骨”,只有把组织建强、队伍带活、服务做实,才能让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构建联动格局,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发挥镇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打破村庄壁垒,推广“强村公司”等新模式,统筹资源、资产、资金,推动村庄从“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升级,实现区域协同共进。突出党员示范,变“个体出色”为“群体出彩”。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作表率”行动,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技术推广、乡村建设一线冲在前、干在先。通过“党员带头种、带着群众干”等方式,组建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共享资源,真正让“党员红”带动“产业兴”。优化阵地功能,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服务”。用好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主阵地,创新打造“上门说事”“板凳议事”等移动新场景,推行“现场办、立即办、高效办”机制,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及时化解矛盾,将服务送到家门口、做到心坎上。

建强人才队伍,锻造乡村全面振兴“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人才是乡村发展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只有持续强化人才队伍培育,有效破解农村缺人才、产业缺能人、发展缺活力的困境,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配强基层发展“头雁”。聚焦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高标准做好换届准备,实施“一村一策”研判和“换届备才”计划,注重从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培育后备力量。建好用好“头雁库”,加强跟踪培养和实践锻炼,推动后备人才加速成为能扛风雨的“硬秆苗”。育强事业发展“雏雁”。健全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通过“青年干部座谈会”“导师帮带制”“一线练兵”等方式,为年轻干部搭建成长平台,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鼓励引导年轻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上强作风、长本领,助力快速成长成才。汇聚各方贤能“群雁”。实施“人才回引”计划,优化人才服务“大礼包”,吸引本土高校毕业生、致富能手等返乡创业兴业。紧盯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设立“一站式”服务平台,解决其后顾之忧,让人才安下心、扎住根。注重搭台赋能,整合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培育创业项目,形成人才汇聚、群策群力的生动局面。

做强特色产业,点燃乡村全面振兴“强引擎”。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坚持党建与产业“双融双促、双进双长”,才能让乡村产业“强起来、活起来、旺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强链固本,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发挥产业链党组织牵头抓总作用,整合链上资源,分类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坚持“靶向升级、模式创新”,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建材、服装纺织等传统产业,推动其向绿色化、品牌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补链提质,增强产品市场“附加值”。依托党建牵引,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推动现有特色包装产业向环保化、定制化、多领域拓展,食品、新材料等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同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让“小产品”对接“大市场”,实现“附加值”与“竞争力”双提升。延链融合,培育新兴业态“增长点”。强化全链条思维,积极培育新业态,以“党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抓手,探索“农文旅+养老”“银发经济+特色产业”等融合模式,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现代化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系,让村级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连云港市赣榆区赣马镇党委书记 周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