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告诫广大干部,“要使自己的影响始终是正向的、自己的形象始终是良好的,就要高标准要求自己,对自己苛刻一点,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探汤”二字,形象道出了面对危险时应有的本能警觉——如手触沸水,瞬间缩回。对于党员干部而言,面对不正之风,也要如“探汤”般,有下意识的警觉和抵制。唯有将这种“探汤”之警内化为政治本能,方能炼就一副拒腐防变、百毒不侵的作风“金甲”。
以“探汤”之警抵御诱惑,源于对“不善”的本质洞察。“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作风问题表象在行为,根源在思想,本质是党性修养的折射。一切不正之风,皆源于理想信念的松动、宗旨意识的淡薄和纪律规矩的松弛。总结诸多沉痛教训,腐败滑坡往往始于对“小事小节”的失守:从一瓶酒、一顿饭的“人情往来”,到一次公车私用、一份微薄礼品的“下不为例”,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原则防线的第一道裂痕,最终陷入“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步入歧途”的深渊。可见,小事小节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试金石,更是党性原则、纪律观念的直接体现。党员干部必须深刻把握“小”与“大”、“微”与“著”的辩证关系,善于从政治高度审视作风问题,从事物萌发阶段洞察潜在风险,将“探汤”的警觉深植于心,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本能地“缩回手”“转过身”,锻造“金刚不坏之身”。
涵养“探汤”之警,既要洞察“不善”本质,更要砥砺“慎”的行动,淬炼慎独、慎初、慎微、慎欲的坚守,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慎独是根基,以古代先贤“杨震暮夜却金”的“四知”之境为楷模,秉持“暗室不欺”的自觉,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慎初是关键,时刻保持“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警醒,坚决守住第一道防线,避免“轿夫湿鞋,不复顾惜”的覆辙。慎微是重点,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管好生活圈、朋友圈、交往圈,在一点一滴中砥砺品格,于一言一行中彰显风范。慎欲是保障,面对纷繁世界的诱惑,常怀知足之心、律己之心,保持“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清醒,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在淡泊名利中永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永葆“探汤”之警,不能止于内心的慎独慎微,还要依托于严密的制度约束与有力的权力监督。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涤荡尘垢,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欣欣向荣。然而,作风之弊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根治之策,在于将自律之“德”与制度之“笼”紧密结合。要以“绣花功夫”织密法网,厘清“小微权力”边界,完善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制度,倒逼领导干部用权如履薄冰。同时,借力大数据技术,实现监督无盲区,使每位干部置身于全方位、全天候的约束环境之中。唯有如此,方能使“探汤”之惧触及灵魂,令违规之举无所遁形,最终将外部制约,升华为深入骨髓的自觉与担当。
(徐州市云龙区委组织部 颜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