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大国工匠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十四五”期间,从我国第一座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到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再到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顺利下水,背后无不凝聚着大国工匠的心血力量。
近些年来,我国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深化技能人才机制改革,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冲破桎梏枷锁、走向世界舞台。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技能人才乘着时代春风,在岗位一线用拼搏追逐卓越与梦想、用汗水诠释责任与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无悔付出。
加快培养造就大国工匠,离不开政策保障护航。“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清晰描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蓝图和坐标。“大国工匠”一词首次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工匠精神也是“十四五”期间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人社部组织实施“技能中国”“技能照亮前程”等行动,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扩容、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广、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建设,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目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2亿人,高技能人才数量突破7200万人。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养更多高素质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需要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引领劳动者在本行业和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河南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让技能课堂进社区、到田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如今已近2000万人。山西开展“1+N+N”工匠学院体系建设三年行动,以真金白银重点支持26家工匠学院发展,助力更多工匠成长成才。国家能源集团制定大国工匠“双十百千”选拔培养实施方案,建立大国匠苗、国能匠苗、企业匠苗三级“匠苗”人才库,评选产生22名大国工匠推荐人选、230名国能工匠、852名企业工匠。营造浓厚学匠崇匠氛围,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云集工匠人才、汇聚创新智慧;《大国工匠·匠心报国》《工匠精神》等影视作品深入挖掘工匠故事,生动展示工匠精神;连续多年举办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增强社会认同感、焕发职业荣光。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根植心灵深处,让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薪火传承、散发时代芬芳。
大国之路,匠心筑梦。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工匠精神。展望“十五五”,必须把工匠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以更加务实管用的举措培育更多大国工匠。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大、用好政策供给,建立“校企互聘”“跨地区合作”等长效机制,给予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等更多优待政策,更好地释放创新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职称评价机制,破除“四唯”导向、树牢实绩标尺,打通劳动者成长路上的“中梗阻”,推动技能人才心无旁骛攻克难关、放心大胆干事创业。深入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更多技能人才进校园、进企业、进农田,投入更多资源为学员搭建成长平台、提供学习机会,在学思践悟、创新创造中养成工匠精神。营造技能成才良好氛围,鼓励各地联合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工匠学院以及大型企业举办各类技能比赛,让更多技能人才在比武中找差距、在比拼中学本领。讲好大国工匠奋斗故事,注重在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等评选中提高大国工匠比例,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向大国工匠对标看齐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海安市委组织部 陈林、山东省昌乐县委组织部 李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