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廉而威”,语出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意即为官者做到清廉无欲,自然就能树立威信。短短四字,道出了为官从政的持身之道。时至今日,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这一古训仍当引为镜鉴,时刻自省。
“至廉而威”,向内看是廉,于外观则是威。明代年富《官箴》有云:“公生明,廉生威。”意思是公正让人明察秋毫,清廉让人不怒自威。诚哉斯言,领导干部肩负畅一方政令、领一方风气、聚一方人心的重任,只有自身正、威信高,才能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然而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错把平台当本事、位子当能力、权力当权威,将个人威信与权力地位简单画等号,陷入“位高自然威重”的认知误区。
古代先贤曾总结过为官者服人的三种层次:“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意思是说,“力服”只能使人“慑服”,“才服”可以使人“折服”,而“德服”才能使人“心服”。明代海瑞在淳安为官四年,虽只是一名七品知县,位不高权不重,却因清廉正直、处事公正被百姓口口相传、由衷敬重。清代“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从七品知县到一品总督,官阶升了11级,生活却从“食野菜”到“啖豆腐”,他从罗城离任时,百姓追送百里,哭喊“公今去,我侪无天矣!”可见,威信之立,靠上级封不来,靠权力压不来,靠威风换不来,从来只在清廉二字。
“至廉而威”,“至”字当头,即清廉到极致,是对清正廉洁的绝对坚守,意味着不留丝毫模糊地带,不搞“差不多”“过得去”的自我妥协。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汉杨震暮夜却金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还是明代于谦赋诗拒礼的“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抑或是清代张伯行立檄明志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这些敬廉崇洁的典范之所以被世人铭记,正是在于他们将清廉刻入骨髓,在任何情境下都持身以正、秉心以公,以“极致”的坚守筑牢了清正廉洁的堤坝,成为后世敬仰与学习的楷模。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新征程上,面对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形形色色的诱惑考验,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始终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为官从政才能挺直腰杆、行稳致远。要时时秉持公心,将克己奉公作为立身之本,正确处理得与失、义与利、权与责的关系,在小事小节中设防线,在人际交往中划界限,在权力行使中守底线,让清廉二字常驻心间。要事事坚守本心,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改革攻坚、事业发展、躬身为民上,以“铁肩膀”扛起时代重任,以“硬作风”办好民生实事,如此才能在群众心中树立起好形象、好威望,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优异答卷。
(南通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孙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