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固,系于承重墙;事业之兴,系于担当者。静默矗立于楼宇中的承重墙,虽仅占三四分,却以坚韧之躯撑起广厦万千、维系结构安全。此中道理恰与干部队伍中那些知重负重、守责尽责的担当者相映生辉——他们正如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承重墙”,于无声处扛千钧之重,于风雨中护万家安宁。
承重墙之特质,首在“承重”之能。它不尚浮华,唯务坚实,将屋顶楼板之压力、风雨震荡之外力尽数吸纳化解,转化为自身的稳固支撑。此非消极承受,而是一种积极的、结构性的担当。干部之担当,亦复如是。真正的担当,绝非一时兴起的豪言,而是千磨万击之坚劲,体现在处于复杂局势中的科学研判、迈入改革深水区的攻坚克难、面对急难险重时的挺身而出。正如焦裕禄于风沙中筑起绿色屏障,其脊梁已化作兰考大地上的不朽栋梁;黄文秀在扶贫路上以青春丈量责任,用小肩膀担起百坭村的幸福渴望。他们犹如“承重墙”般,扛着改革发展的重担,担着服务群众的使命,炼就一身“钢筋铁骨”,撑起一方“幸福天地”。
承重墙之价值,贵在“负重”之稳。它深植于地基,与整体结构紧密咬合,形成最为可靠的支撑体系。此稳定并非孤立可成,而是科学布局、系统协作的成果。一名干部的“承重”能力绝非仅凭个人孤勇便可铸就,其既源于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也系于对大局大势的深刻把握,更成于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若根基不牢、站位不稳,便如立于流沙之上的墙体,稍有风雨便可能倾覆。干部当如“承重墙”般筑牢思想根基,不断锤炼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能扛重担、稳如泰山。同时,须如“承重墙”与其他构件协同受力一般,善于团结协作,凝聚众智众力,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合力,唯此方能于风雨来袭时岿然不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安全稳固。
然须警醒,承重墙虽坚,亦需用心维护,忌加无故之损。对于干部这支“承重”队伍,组织应倍加爱护、加强锻造。既严格管理,经常提醒提示,防止“墙体”被蛀蚀破坏,确保其纯洁坚固;又科学“施工”,把真正能“承重”的干部选准用好,放在关键岗位,使其才华有施展之地,重担有可承之肩;更应持续“加固”,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助其不断增厚底蕴、提升本领,永葆担当的硬核实力。唯有让每一面“承重墙”都坚不可摧、位置得当、接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厦才能层台累榭、高耸入云。
(连云港市连云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编办主任 张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