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语言表达绝非小事。话说好了,政策就“活”了;话说拧了,好事也“黄”了。广大党员干部掌握群众语言这一重要工作方法,在说好“百姓话”中办好“百姓事”,让沟通更加通畅、政策更易落实、服务更显温度。
大白话生动形象、通俗明了,往往三言两语就能直抵人心。纵观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善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始终是团结群众、宣传真理、推动工作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通过“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诠释制度自信,朴实的话语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正是因为立足群众视角、贴合生活实际,真正说到了老百姓的心窝里。面对群众时讲话穿靴戴帽、言之无物,宣讲政策时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动辄“严格落实”“扎实推进”等空泛表述,却说不清具体如何落实、怎样推进,这样的语言不仅落不到群众耳中,更入不了群众心里,自然察不到实情、办不成实事,使得群众工作失去准头、难见成效。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善用群众语言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广大党员干部要沉到一线学说大白话,主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将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当作“语言课堂”,与群众坐一条板凳、拉家长里短,甘拜群众为师,在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中,洗去“官腔官调”、培养“群众语感”,积累带着泥土气息、充满生活温度的俗文俚语。要勤思善悟读懂群众心,善于从群众的朴素表达中把握其认知逻辑和思维习惯,把零散、感性的“土方言”“俏皮话”加以梳理总结,真正搞清楚群众关注啥、习惯怎么听、乐意怎么聊,让说出的“大白话”自然贴切、不显生硬,与群众精准“对上频道”。要融入实践多些泥土味,在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组织动员等实际工作中,自觉把深刻理论“掰开揉碎”、将抽象政策“转化翻译”,将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为“让家乡更富更美”,把民生保障政策比喻为“为老百姓撑起保护伞”,这种一听就懂、一想就通的朴实语言,群众才愿意听、听得进,好政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与群众打交道,语言通了,感情才能融,工作才能实。广大党员干部既要通晓书面语的规范严谨,更要精通“大白话”的烟火气息,把话说进群众心坎里、把事办到群众急需处,才能更好地凝聚民心、汇聚民力,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走得稳、行得远。
(东海县委组织部张和悦、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