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基层减负,既要“减”更重“赋”
发布时间:2025-10-29   来源:党的生活   点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直指“小马拉大车”的治理痛点。为基层减负,核心在于“减”与“赋”的辩证统一:既要破除束缚手脚的枷锁,更要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回归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本位。

减“痕迹”之繁,赋“实绩”之重,让实干导向立起来。适当留痕是工作所需,但过度依赖“纸面政绩”,以材料厚度代深度、表格数量掩质量,易异化为沉重负担,扭曲实干导向,消耗干事热情。《若干规定》明确要求“不把是否开会发文、拍照留痕、制作学习笔记等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标准”,正是为了引导干部聚焦实绩干实事。当“干成什么”“群众满意”成为硬道理,干部自然会将功夫下在“实”处,汗水洒在“绩”上。落实减负要求,须既精简考核事项、优化考核指标,坚决砍掉脱离实际、冗余烦琐的留痕;又树牢“实绩标尺”,推动考核重心从“纸上”到“地上”,聚焦问题解决成效、群众满意度、发展贡献度,在为民服务的现场检验实效,让干事创业的激情不断迸发。

减“指尖”之扰,赋“脚尖”之力,让为民情怀沉下去。数字工具本是增效利器,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却成为新的负担——群组轰炸、强制打卡、重复填报,让基层干部沦为“数据搬运工”,既会割裂干群联系,又会让政策悬空,难以感知真实的民情冷暖。减负不是否定技术价值,而是坚决整治“指尖”乱象,通过数字赋能,将干部从“指尖”之扰中解放出来,把省下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投向“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广阔天地。干部只有沉下身心、迈开步子,深入一线察实情、听民声、解民忧,才能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服务供给精准滴灌,让治理效能在“脚底板下出真知”中得到提升。

减“问责”之泛,赋“厚爱”之温,让担当精神强起来。问责是必要手段,但若泛化、简单化,则会挫伤锐气。《若干规定》强调,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统筹做好追责问责和容错纠错工作,传递出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鲜明信号。减负应当避免“一刀切”,只有既“划清底线”,又“撑腰鼓劲”;既有“原则”,又有“温度”,才能打消干部思想顾虑,激发干部“闯”的锐气和“创”的活力。应营造“试错容错”的宽松环境,为锐意改革、大胆探索者卸下包袱,推动政策、资源、培训向一线倾斜,让干部干事有平台、成长有通道、生活有保障。

(南京市秦淮区五老村街道 汤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