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基层治理是一项“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系统工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党建为引领、发展为核心、善治为目标,运用系统思维精准施策,稳扎稳打谱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善治组织根基。“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最直接的桥梁纽带,是凝聚群众力量的核心所在,更是基础所在。织密组织网络,延伸“治理根系”。持续完善镇、村、网格三级治理体系,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推动党组织向辖区内非公企业、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领域延伸拓展,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统筹协调各类组织,形成以村社党组织为核心的工作格局,实现党建引领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持续深化。锻造骨干力量,树立“先锋旗帜”。优化党员先锋岗队伍结构,全面推进机关干部下沉村社、融入网格。深化党员联系户制度,通过政策宣传、矛盾调解、致富帮扶等常态化举措,畅通“双向通道”,让党员成为服务群众、带动参与的“活跃因子”。强化用权监督,涵养“清廉生态”。健全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对基层权力运行的监督,让党员干部习惯在“聚光灯”下用权、在“放大镜”下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凝聚起党群同心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聚焦兴业富民,激活善治经济动能。“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经济基础是基层善治的前提保障,应强化要素保障、培育特色产业、推动项目攻坚,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要素保障强支撑。积极盘活镇村闲置资产、建设用地等资源,为产业落地拓展空间。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推广“富民贷”“产业贷”等普惠金融产品,精准对接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搭建土地、资金、信息等要素对接平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培育特色兴产业。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广“党支部+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发挥党员干部“传帮带”作用,在技术推广、渠道拓展上精准赋能,引导农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发展,共享产业红利。攻坚项目促发展。针对重点项目建设,设立党员示范岗,推行党建指导员与项目专员“两员合一”,把党支部建在项目上,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项目建设的速度优势、质量优势,以党建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基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创新服务机制,汇聚善治群众合力。“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新时代基层治理需精准把握群众需求,创新工作机制,引导群众参与,实现服务效能与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把脉问需用好方。深入推行“三访三问”工作法,构建“需求发现—项目生成—资源整合—效果评估”全链条机制,推动“资源清单”与“需求清单”精准对接。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痛点堵点问题实施“靶向治疗”,确保工作契合群众期待、贴合实际需求。共建共享聚合力。探索民生项目“三个三分之一”共建模式,通过“党员带头筹集一部分、村集体配套一部分、镇级资金兜底一部分”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以民愿定项目、以民资促共建、以民力强监督,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向“主人翁”转变。微事快办暖民心。创新“民生微实事”快速办理机制,建立常态化审批办理清单。针对群众身边的小修小补、环境整治、用水用电等小微诉求,简化流程、快速响应,推行线上线下协同办理,让民生事项“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确保各项民生工作落地见效、惠及于民。
(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党委书记 赵杰)